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罚站、打戒尺、打龙鞭、关黑屋,南昌豫章书院这种暴力戒治网瘾为何难以根除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7-11-08 07:13
摘要:当人们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网络上,从中寻找精神和感情的寄托,并获得乐趣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现实世界对于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价值已经萎缩,甚至崩塌。

日前,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的南昌豫章书院已经申请终止办学、注销办学资质,这一申请已经被有关部门核准。南昌市青山湖区多部门联合调查后披露的消息表明,网络反映的南昌市豫章书院存在罚站、打戒尺、打龙鞭、关黑屋等行为和相关制度属实。

 

令人深思的是,这样一所长期采用非法手段戒网瘾的所谓“书院”,竟然获得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多位学生及家长在媒体面前替书院辩护,并拉横幅表示支持。对于网络上的一片质疑讨伐之声,他们全部斥为“网络谣言”。

 

说到戒网瘾,就不能不提著名的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及其创办人杨永信。在经历舆论长期质疑的同时,杨永信也收获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长期支持,其“网瘾戒治事业”长期屹立不倒。杨永信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网络成瘾、网瘾戒治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早在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发布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其中明确禁止采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治疗网瘾,严禁体罚。卫生部还表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同一年,卫生部还明文规定,禁止在治疗“网瘾”中使用电刺激(或电休克)的做法。然而,网络成瘾仍然是许多青少年学生身上扯不掉的标签,也是许多家长摆不脱的噩梦。他们就像肥沃的土壤,使豫章书院这一类网瘾戒治学校遍地开花,生意兴隆。

 

违规戒网瘾学校得以长期存在,除了监管缺失之外,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可是,当我们将视野扩大就不难发现,长时间沉迷网络的群体绝不是只有青少年。大学生、研究生、职场人士甚至中老年人,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达到“沉溺”程度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因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管理严格,同时又面临升学压力,所以长时间上网影响学习的问题特别突出,给人造成一种青少年特别容易网络成瘾的印象而已。

 

“青少年网络成瘾”可能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起码是一个不确切的定义。但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过度使用网络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上班时间一直挂在网上,坐地铁、坐公交全程刷微信、刷微博,连走路时候都是一片“低头族”,工余和周末时间整天关在房间里看视频、上网,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里面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跨国别的“宅男(女)文化”。

 

对于并非工作和学习需要而长时间沉迷网络的人来说,网络世界远比现实世界更有吸引力。网络上有大量新闻、图片、视频、游戏,有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和趣味内容,还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进行即时互动社交。当人们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网络上,从中寻找精神和感情的寄托,并获得乐趣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现实世界对于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价值已经萎缩,甚至崩塌。他们已经很难从现实生活中体验足够的精神和感情满足,很难从日常事务中获得足够的乐趣。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沉迷网络以及“宅男(女)文化”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但又以东亚国家和地区最为盛行。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观察,东亚社会的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中小学生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人士面临着高度的竞争压力,身处家庭和社会之中,人们还要扮演各种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承担家庭伦理和社会赋予的各种各样责任和义务。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相对应,东亚地区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人格都表现得比较压抑、拘谨,缺少自由奔放的热情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很容易成为人们逃避现实世界压力,获得自由释放的空间。

 

回到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习的问题上,那种封闭高压、填鸭应试式的教育模式,本身就违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也不符合科学、健康的学习规律。如果青少年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画地为牢”,更多地接触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火热鲜活的社会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价值坐标,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过度沉迷网络的现象就应该大为减少,他们成年之后成为“宅男(女)”的概率也应该会大为降低。切实改革教育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态,可能是彻底铲除滋生“网络成瘾、网瘾戒治”肥沃土壤的更为根本之道。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