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教师被机器人打败?人类被抢走饭碗? 这些担忧还为时过早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7-10-27 08:00
摘要:人类始终是人工智能行为中关键而又不可缺失的一环,是“总开关”。

最近,在河南郑州举行了据称是国内首场的教学“人机大战”。人类教师和机器人分别对初中学生的数学进行辅导,最后通过测验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比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生,平均提分高出人类教师教学组将近10分,人工智能取得了“胜利”。

 

无独有偶,最近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的最新版本阿尔法元(Alpha Go Zero),在无需任何人类知识标注的情况下,历时三天,经过数百万盘的自我对抗之后,轻松地以100比0的成绩击败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阿尔法狗(Alpha Go)。

 

不少人因此惊呼,随着人工智能“无师自通”和“自我训练”等能力的进一步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无人面馆”“无人超市”等的出现,人工智能有可能逐渐抢走人类的饭碗,取代包括教师在内的多种职业,甚至最终还有可能打败和取代人类。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人类的生产、生活变得更有效率,所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不少人类的工作确实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根据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上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将有30%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德国和日本分别为35%和21%,而美国的比例则高达38%。

 

从这些被取代的工作来看,它们普遍具有几个共同特征,即多为一些重复性、机械性、危险性和程式化的工作。从产业类型来看,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严格来说,人工智能的这种“取代”应该算是一种“代劳”。人工智能所发挥的辅助性、协助型的作用,可以让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

 

这种“代劳”并不意味着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就会被人工智能彻底抢走饭碗。这些劳动者依然可以主动适应技术的发展,通过技能的再培训与再升级,以对人工智能进行操作、控制、维护等方式实现再就业。

 

人工智能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获得新技能,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类同样也可以实现自我“升级”。更何况,人工智能目前还只是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抄袭、模仿,依然只能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基础,按令行事。它们不仅缺乏人类所具有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自主性,也缺乏触类旁通、发散性思维以及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人工智能更缺乏人类所独有的,在复杂环境下对复杂问题的综合研判以及决策能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再智慧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主情感、自主意识和自主思维。即便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如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人类。

 

所以,除了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特征的工作以外,在一些更需要良好的社交、感知能力以及反馈机制的行业里,人工智能显然不具备“代劳”的能力。在现实中,这样的职业占据人类工作的绝大部分。

 

就以前述提及的教学“人机大战”的案例来说,取得“胜利”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和数据,知道哪些知识更适合学生练习和掌握,哪些考点更容易被考到。不过,这至多说明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了提升。如果因此就判断人工智能即将“打败”教师,显然还为时过早。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让学生学会考试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擅长教学。除了考试,教师还应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这一点,人工智能显然与真正的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

 

欠缺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其实还有点“笨”,这句话被大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所认同。有点“笨”的人工智能之所以让一些人感到如同“洪水猛兽”,除了部分商家的炒作以外,究其根本,最主要还是因为联想到了科幻作品里“统治人类”的机器人。其实,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的“拟人化”只是艺术加工。至少在目前阶段,人工智能还只是人类的“帮手”和“工具”。

 

人类和人工智能并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以及它可以大大延伸人类的能力,成为人类很好的“帮手”。人类始终是人工智能行为中关键而又不可缺失的一环,是“总开关”。人机各取所长、协同发展,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趋势。

文字编辑:封寿炎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