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茶座|“欧洲向何处去”引发关注,这一次默克尔引领下的德国能否构成向心力?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哲昕 2017-10-15 07:00
摘要:欧洲的地缘政治本质上是一个离心力结构。以德国8000万人口之力,能否真正构成对欧盟5亿人口的向心力,这个历史性命题,值得人们用心观察。

10月10日,2017法兰克福书展开幕。法德两国领导人都在开幕式上强调了欧洲团结的重要性。此前,欧洲十位保守主义倾向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以九种语言同时发布一份联署声明,表达了他们对目前欧洲危机的看法,以及对欧洲未来的原则性构想。政界、思想界的上述举动,让人不由关注“欧洲向何处去”。作为欧洲两大发动机之一,德国能否继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值得观察。

 

 

这些年来,世界并不太平,西方社会也是状况百出。在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英国脱欧和难民危机的轮番打击之下,西方社会不仅经济下滑,政治也开始出现动荡。2016年,民粹主义席卷整个西方,“黑天鹅”事件频发。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在法国政坛异军突起,整个西方世界似乎都在集体“向右转”。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的大选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德国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默克尔成功连任。在世界的变化面前,德国人选择了稳健。

 

 

为什么默克尔可以连任四届总理?从选举制度的角度看,最直接的答案是:德国对总理的连任次数没有限制。与总统制国家“选人”不同,议会制国家是“选党”,总理或首相只是代表议会的多数党行使行政权。话虽如此,但比起其他内阁制国家,德国总理的任期也的确特别长。二战之后,德国一共产生了8位总理,其中,阿登纳连任14年,科尔连任16年,默克尔迄今已连任12年,其余5位总理,少则3年,多则7年,从未出现过一年半载的“短命”总理。默克尔大选获胜后,多数评论将原因聚焦在默克尔的个人特质和德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上。其实,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上看,默克尔的连任只是一向稳定的德国政坛的一个正常现象。为什么德国政坛会如此稳定呢?答案是:稳定是因为有定力,定力是因为有目标。这个国家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大目标。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欧洲的地缘政治说起。

 

 

某种程度上看,默克尔能连任四届以及德国政坛的稳定,是与德国本身的特性有关的。

 

 

从地理上看,欧洲其实是亚欧大陆向海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在第四纪冰川的蚀刻作用下,欧洲的海岸线非常崎岖,沿海有着无数的半岛和岛屿。如果俄罗斯不计入欧洲的话,那么,欧洲半岛、岛屿的面积达到全欧的60%。与此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使得欧洲没有受到强热带气旋气候的侵袭,沿海地区风平浪静。这就使得欧洲人自古以来就可以十分方便地靠海而居,依托海洋,交通交往,生产生活。

 

 

一方面靠海而居,另一方面沿海都是半岛和岛屿,这就意味着欧洲人基本上都居住在了沿海的半岛和岛屿上,欧洲的中心反而被空心化了。边缘力量超过中心力量,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这就是欧洲地缘政治的离心力结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的结果,就是将中心撕碎,而这个被撕碎的中心国家正是德国。纵观历史,德国基本上摆脱不了两种命运:一个是战场,另一个是战略缓冲区。想想就能明白:欧洲各大国要交战,从周边出发,刚好走到中间相遇了。乒乒乓乓一阵打,把德国的家当全打烂了。等到筋疲力尽了,各大国一起签个和约,十有八九要把德国瓜分了,作为自己的战略缓冲区。

 

 

1648年席卷全欧的德意志30年战争结束后,德国分裂成了360个城邦和1400个骑士庄园;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德国分裂成38个邦国和4个自由市;二战之后,德国依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成为美苏争霸的战略缓冲区。德国的命运由此可见一斑。饱尝战争与分裂之苦的德意志地区,因此一度成为欧洲哲学的中心,因为,哲学上的深刻与宗教上的寄托一样,往往都是苦难的伴生物。也正因如此,一旦德国的民族意识抬头,这个国家就会有一个执拗的梦想——统一欧洲。欧洲分裂,中心就是战场;欧洲统一,中心就是发动机。德国就是欧洲统一的发动机。

 

 

为了统一欧洲,历史上的德国进行了多次尝试。然而,在离心力强大的欧洲,边缘力量的确超过了中心力量。无论德国如何强大,都胜不了边缘力量的总和。从政治上看,半岛和岛屿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独立,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其抵抗外来侵略的集体意志自然也比较坚决;从军事上看,半岛和岛屿的地形也是容易防御,不容易进攻的。历史证明,即便一时称雄,德国人最终无法在战场上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经历了二战纳粹的歇斯底里之后,痛定思痛的德国人终于冷静了下来。统一欧洲的梦想并没有放弃,只不过这一次的方法是全新的、和平的——欧盟。从阿登纳总理1951年推动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每个历史性步骤背后,都是德国人持之以恒的国家意志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目标远大的德国因此成为全欧洲最有定力和最有耐力的国家。

 

 

只有站在这样的角度,才能够理解,为什么面对希腊债务危机,德国人必须出手相救,哪怕明知有被“敲竹杠”之嫌;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面对欧洲难民危机,德国人最终还是决定开放边境,哪怕因此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默克尔2015年的决定使得100多万难民涌入德国,这不仅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科隆性侵案和多次恐怖袭击,从长远看,甚至可能成为德国乃至于欧洲兴衰的转折点,但许多德国人依然只是在表达了抗议之后,把票投给了默克尔。尽管默克尔随后也顺应民意,修正了难民政策,然而,接纳难民的大门并未就此关闭。德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承受力,的确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当然,事情依然还在量变之中。默克尔的难民政策终究还是重创了德国。眼下德国经济增长强劲,财政盈余,对于各种困难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一旦德国经济也出现问题,财政吃紧,德国能否继续扛住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的轮番折腾,恐怕才是考验大国之道的真正时刻。尽管德国人雄心勃勃,然而不要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本质上是一个离心力结构。以德国8000万人口之力,能否真正构成对欧盟5亿人口的向心力,这个历史性命题,值得人们用心观察。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邮箱:shhgcsxh@163.com

文字编辑:李小佳(本文编辑)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