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南极的世界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2015-09-18 12:51
摘要:公元1911年1月,在经过短暂的休憩之后,队伍在新西兰麦克默多海湾的埃文斯角登陆了,这里是长年冰雪覆盖的极地边缘。他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准备过冬的木板屋。12月和1月正值当地的夏天,一年之中,只有这段时间里太阳会在白色的金属一般的天空中停留几个钟头。

公元1911年1月,在经过短暂的休憩之后,队伍在新西兰麦克默多海湾的埃文斯角登陆了,这里是长年冰雪覆盖的极地边缘。他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准备过冬的木板屋。12月和1月正值当地的夏天,一年之中,只有这段时间里太阳会在白色的金属一般的天空中停留几个钟头。房屋的墙壁由木板构建,和以往探险队建造的基地营房没什么不同,但是在这间木板屋里,人们还是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当年的先驱者使用的是散发着难闻气味、灯光若明若暗的鲸油灯,在黑漆漆的狭小的房子里照不了多远一点,也让人心里烦躁不安。连续没有太阳的单调时光会让人疲倦不堪。而如今,20世纪的人们却可以在四面墙壁之间看到全世界和所有科技进步的缩影。乙炔电石灯发出炫目的灯光。电影放映机像变魔术般地把那些遥远的影像、热带风光投放到他们面前。自动发声的钢琴演奏着音乐。留声机播放着歌唱的声音。各种图书记载着时代的知识。打字机在房子里噼噼啪啪地打着字。另一间房屋是小型暗室,那里洗印影像资料和彩色胶卷。地质学家正用放射性仪器检测岩石。动物学家正在捕获的企鹅身上寻找新的寄生虫。气象分析和物理实验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成果。在暗无天日的几个月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事情,彼此之间聪明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把各自独立的科研转化成共同的知识。团队中的30名成员每晚都会各自写出专业报告,在这冰天雪地和极地的严寒之中讲授大学课程。每个团队成员都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在气氛热烈的讨论中不断完善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术业有专攻,没有人会感到高人一等,他们只是希望在这个团队中与大伙一起相辅相成。就这样,在置身于史前世界的自然之中,在没有了时间概念的孤独寂寞之中,这30个人彼此交流着20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而正是在这些成果之中,他们才感觉到世界上分分秒秒的点滴变化。这些素来严谨的人们还在那里愉快地度过了属于他们的圣诞节,并出版了一份幽默风趣的小报,他们还开玩笑地把它命名为《南极时报》,相互在小报上愉快地开着玩笑。在那儿,一件小事——比方说:一条鲸鱼浮出水面、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摔倒了等等——都成为了新闻的头版头条,而与此同时,那些世人看来非常稀奇的事件——比方说:炫目的极光、令人生畏的严寒、极度的孤寂等等——反倒成了司空见惯的寻常之事。

 

在此期间,他们只进行了一些小型的户外活动——试验机动雪橇、练习滑雪和训练狗,还有就是为日后的远征建造仓库。然而,当地夏季(12月)之前的时间却过得非常缓慢。而只有到当地的夏季时,能携带家信的船只才能穿越巨大浮冰的洋面抵达这里。现在,他们也敢于尝试分小组外出活动了。在极度寒冷的冬季练习白天行军,试验各种帐篷,积累所有的经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他们都取得了成功,但也正是无数的困难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斗志。每当他们外出归来,身体冻得僵硬,疲惫不堪,迎接他们的是热烈的欢呼和暖暖的炉火。历经几天的饥饿还有寒冷之后,这座建于南纬77°线上的小木屋让他们觉得这里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安乐窝。

 

但是,某一次一个探险小分队从西南方向归来之后,却带回了一个让整个屋子陷入寂静的消息。归来的人们说,他们在行进途中发现了阿蒙森的冬季大本营。斯科特心中立刻洞若观火,眼下,除了严寒和危险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向他发起挑战,准备抢走他作为地球最后秘密第一发现人的荣誉。这个人就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斯科特在地图上反复测量。当他发现阿蒙森的冬季大本营和自己的基地相比,要距离南极点近110公里时,他彻底震惊了,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心灰意冷。“为了祖国的荣誉,振奋精神!”——他在日记中自豪地记录下这样的话。

 

这是他的日记中唯一一次出现阿蒙森这个名字,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但是人们完全能够感觉得出,打那天开始,便有一片阴云笼罩在四周被一片冰雪严寒包围中的孤零零的小屋之上,阿蒙森的名字时时刻刻让他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向着南极点进军

 

在离小木屋一公里之遥的一处高地上,队员们不时地轮换着值班守望。在高地的斜坡上,架设有一台仪器,形单影只,似一门大炮,瞄准着看不见的敌人。这是一台测量日益临近的太阳第一缕阳光的仪器。他们正日夜盼望着太阳的出现。五彩斑斓的反射光在黎明时分朦朦胧胧的天空中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然而,圆盘似的太阳仍然还没有跃出地平线。即便如此,天空中四面八方到处闪耀着奇妙的色彩,无疑是太阳光反射的征兆,这不禁让那些内心中充满着急切盼望的人们倍受鼓舞。电话铃终于响了,那些兴奋异常的人们终于从高地上观察哨得到了消息:太阳出来了,几个月以来,太阳终于首次在这冰天雪地之中露了一个小时的脸。阳光十分的微弱、苍白,几乎不可能让冰冷的空气产生半点活力,那摇曳的阳光甚至都没在仪器上激起什么摆动的信号。不过,仅仅就是看到太阳这一点就足够让人们高兴不已了。尽管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之中,那个时候还是令人生畏的寒冬,可是在那儿,这一段有阳光的短暂时光却意味着春天、夏天、秋天的同时到来。为了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时光,探险队展开了行动前紧张的筹备工作。前面是隆隆作响开动的机动雪橇,后面跟随着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犬拉的雪橇。整段行程被精心划分成若干部分。每隔两天的路程就构建一个储藏点,在其中储备好新的衣服、食物以及最为重要的物资——煤油,这是在令人难以想象的严寒中液化的能量,以备返程的人们使用。整个团队将集体出发,但要分批次逐步撤回,所以必须给最后一队被挑选出来去征服南极点的小组人员留下最充分的装备给养、最强健有力的牲畜和最好的雪橇。

 

尽管计划考虑得可谓面面俱到,甚至考虑到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的细节,然而,百密难免一疏,意外还是发生了。经过两天的行程之后,机动雪橇全部坏掉趴窝了,成为了一堆毫无用处的麻烦;西伯利亚矮种马的情况也比原先期望的要糟糕。不过,在这儿,这些有机体生物要比机械稍微强一些,因为即使路途中不得不杀掉这些生病的马,它们还可以提供给爱斯基摩犬几餐热乎乎的美味,增强它们的体力。

 

公元1911年11月1日,探险队分成几个小组出发。从影像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支特殊的探险队最初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队伍只剩下了5个人,他们在白茫茫的荒无人烟的原始世界上孤独地行进着。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始终用毛皮和衣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胡须和眼睛露在外面,活脱脱就是个野人的形象。他用包着毛皮的手牵着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笼头,马后面拖着装得满满的厚重的雪橇。在他身后是同样装束、同样姿势的一名同伴,在这位同伴身后又是同样的同伴……在茫茫无垠的荒野上,20个黑点连成了一条直线。夜里,他们躲进了帐篷里,并在迎风的方向筑起雪墙保护西伯利亚矮种马。第二天清晨,他们带着单调而荒凉的心情再次启程,穿越这数千年以来第一次被人类呼吸的冰冷的空气。

 

但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恶劣的天气一直没有变化,有时候他们一天下来只能行进30公里,连40公里都不到。而对他们而言,每一天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他们很清楚,在这蛮荒之地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正从另一边朝着同一目标在前进着。在这儿,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一条爱斯基摩犬逃跑了;一条西伯利亚矮种马不吃东西了,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他们把心提到嗓子眼上,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冰雪之地,所有能用的东西都异常宝贵,尤其是活的物品更显得价值连城,因为它们根本得不到补充。或许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四蹄之上就关系着他们是否能青史留名,或许一项永垂不朽的功勋就毁于天空中的一场暴风雪。而就在此时,队伍中的健康问题出现了。一些人患上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被冻伤。由于饲料越来越少,西伯利亚矮种马也越来越衰弱。最后,刚刚抵达比尔兹莫尔冰川脚下,这些矮种马即全部死亡。在孤独寂寞之中,这些马和探险队员们共同生活了两年,他们彼此之间已经成为了伙伴。每一位队员都能叫出马的名字,他们曾无数次温情默默地抚摸它们,可现在,探险队员们却不得不忍心做一件事——把这些忠实的牲口在这儿剁成小块。他们把这个伤心之地称作“屠宰场营地”。在这血腥之地,一部分探险队员离开队伍踏上返程,而另一部分队员则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他们要翻越险恶的比尔兹莫尔冰川。那是南极用坚冰筑就的用以保护自己的险固的堡垒,这堡垒惟有人类激情燃烧的意志之火才能将它击碎。

 

由于这里的雪已经变成了坚冰,队伍每天行进的路程越来越短。现在,他们无法靠雪橇前行了,而必须是拖着雪橇前进。像刀刃一样锋利的冰凌划破了雪橇板,雪粒如同坚硬的沙子,行走在上面,脚被磨破了,但这些没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12月30日,他们抵达了南纬87°,这是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地点。最后一批后勤人员也不得不在这里踏上返程,只留下5名被挑选出来的人可以一直走向极点。斯科特将他认为不合适的人员一一挑出。被挑出的队员们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但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距目的地已经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些人却不得不返回,把首次看到南极点的殊荣让给其他的队友们。然而,事情已经决定。于是,队员彼此握手惜别,用男人的坚强掩饰住他们内心的激情。之后,这个小小的队伍再次被划分为更小的两个分队,一队向南,朝着未知的南极点前进;一队向北,返回他们的基地。他们时不时地回眸观看,想着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活着的朋友们。不久之后,最后的背影也消失了。5名被挑选出来的人: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继续朝着未知的南极点寂寞前行。

 

未完待续……

 

(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