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 在缺陷中寻找美满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琪琪 郑宪 2015-09-15 13:55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受重视往往因为现在年轻的或不怎么年轻的父母亲只拥有一个子女。我们要在缺陷中寻找美满,我们要在低起点上跃向高台阶。

作者今天的话

 

20年前,父亲周国愉对女儿的既为温室而非花朵式的严格教育,对女儿出国的希冀,现在得到了实现和回报——女儿在美国读书并工作了。

 

今天我们到周国愉在上海城乡接合部的家,200平方米左右的复式房,大厅有女儿弹奏过的钢琴。钢琴没有发音,楼上电脑音响发出的经典钢琴曲、协奏曲温馨弥漫。除了保留那音乐的高雅爱好,周国愉、邱慧琳夫妇还钟情于炒股,而且技艺非凡,两人各炒自己的那一块,友好竞争,共奔富裕。周国愉甚至还有其他怡情的爱好: 养鸽子、养鸡。夫妇俩退休前一个搞教育,一个干了文字编辑,文人,与世无争,超然,淡定。女儿不在身边,在美国,他们孤单吗?至少我们一点不觉得。

 

那天晚上——2014年一个冬末初春的晚上,我们一起,吃,喝,举杯,品邱慧琳很见功力的本帮菜加宁波菜,祝福女儿,欣欣然,乐悠悠,甜丝丝,长相思……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日益受到重视。

 

受重视往往因为现在年轻的或不怎么年轻的父母亲只拥有一个子女。

 

我们要在缺陷中寻找美满,我们要在低起点上跃向高台阶。

 

正如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矛盾依旧充满。周国愉,上海新华书店职工中专学校语文教师,年纪刚逾“不惑”。

 

他说:“我是搞教育的,但我在8岁女儿的教育上,往往感到‘茫然失措’。”

 

他说他在女儿的教育上思考过,行动过,但至今“矛盾不少,方向不明”。

 

搞教育的人陷入教育的“盲点”和“怪圈”,听来有点滑稽,实际上“情有可原”。

 

周国愉谈得最多的是女儿周甦晨的学钢琴。

 

对学钢琴,周国愉先给其定义: 奢侈教育。奢侈,当然可做“多余”解,当然可理解学这玩意儿实在有些不实用。无非家中较富裕,买架琴来,再出钱请个教琴先生,让女儿坐在琴凳上,叮叮咚咚敲起来。其实周国愉又说: 女儿手的条件并不好,学琴,主要给孩子一点艺术修养。周国愉学的教的是中文,可他对艺术深有感情,像模像样地学过几年小提琴,学画学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勇敢地去报考,以至几乎被录取的程度。他嗓子的基础好,爱用美声唱法唱外国艺术歌曲,诸如帕瓦罗蒂演唱过的《我的太阳》,然而他又自始至终认为: 自己最喜欢的还是钢琴!钢琴的声音太美了,表现力太丰富了……

 

且慢,是不是矛盾就出现在这里?

 

周国愉说可能是的。不管女儿的手的条件不太好,尽管他把女儿的学琴定义为“奢侈教育”,然而,可能就因为他太喜欢钢琴的缘故,所以他又要求女儿: 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像模像样”地学,要认真。

 

我们议论到一个词: 移情。因为父亲太喜欢钢琴,就要女儿一定去学钢琴,这种“移情”,又是否是对女儿的“不公平”?

 

“或许是的。”周国愉答得不十分肯定。但他即刻又用一种似乎心不在焉、似乎不无后悔的口吻说:“可能,女儿画画的天赋被我们过早地扼杀了。她的速写画,不少人都夸奖过。”

是因为弹琴吗?

 

“是的。但是,懂音乐,会钢琴,是人生最高的修养,我一直这么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欣赏音乐,那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和不足。还有,我孃孃的三个孩子,全部是搞音乐的。”

那么,孩子到底喜欢弹琴吗?

 

“至少,苏苏(孩子昵称)乐感很好。”

 

乐感再好,学琴总是很累人的,尤其是对孩子。孩子的自觉性是十分有限的。弹琴不是游戏,弹琴是一桩要刻苦努力的事业。孩子离开了游戏,疲劳和厌倦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问周国愉: 你如何对待女儿必然会出现的对弹琴的“逆反心理”和随之产生的消极行为?

 

周国愉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毫不犹豫:“我就采取适当的粗暴行为和方式。”

 

是打吗?

 

“打有时是必要的唯一的选择。”

 

周国愉对女儿的学琴很费心思。在家里他极少做家务活,这引起过夫人邱慧琳对他的不满。但他有不做家务的充分“理由”: 一天几小时地陪女儿练琴。他在要求女儿在弹琴上既要完成数量又要完成质量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的忍耐心。女儿学得很苦,他陪练监督得也绝不轻松。女儿已经读小学了,又要学琴,又要做功课,每天晚上到近10点才能入睡,有时想想,实在有点“不忍”。

 

说是对女儿的学琴和今后的发展期望值不高,实际上在学琴过程中和对一个阶段的结果又看得很重。记得女儿5岁时考级。当时是考二级,考试前的加紧练习不必多说,还让钢琴老师对孩子进行了“模拟考”,考试那一天,女儿沉着应考,考完后对家里人说: 她一点没弹错,倒是她听到别的孩子弹错了。周国愉相信女儿的话,也相信女儿有此实力,全家人因此喜滋滋、笃悠悠等待发榜时的“佳音”,根本没想到“开后门”去打听考试分数。然而发榜那天,周国愉兴冲冲赶到发榜地点,却不见女儿的名字。当时真有点“晴天霹雳”的感觉。这一下,全家人都“想勿通”了,包括女儿,都沉默,都有些悲哀。周国愉此时没有责骂一句女儿的话,但他在自责、在反省。他甚至觉得,他的痛苦超过了女儿的痛苦……不过,最终,以上这一切竟是一个小小的“误会”,没过几天,上海市音乐家协会有人来信,云: 非常抱歉,你们的女儿没有落榜,是因为有关人员的粗心,把名字和号码搞错了。特来信,并补发考取二级的证书……什么自责,什么反省,什么痛苦,全没有啦!

 

周国愉说: 那一天的喜悦,绝不亚于他高考被录取的那一“辉煌时刻”。

 

周国愉说,其实女儿有多才多艺的天赋。女儿还喜欢跳舞。前段时候,区少年宫来学校召人,每班级两名。周国愉的妻子邱慧琳因此而动过心: 跳舞不错嘛,让孩子“动”起来,对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周国愉却坚决抵制: 难道今后要靠跳舞来“吃饭”吗?弹钢琴才是真正高档的修养。说到这里,周国愉联系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他从小喜欢游泳,而且参加了区游泳后备队,勤学苦练。后来,他的身材及多方面的条件被区里的跳水教练相中,想让他在这方面进一步发展。这事让他的父亲——一个在当时是高薪知识阶层的高工知道了,便把儿子参加跳水队的表格藏了起来。父亲反对的意见有两条: 一是危险,二是不务正业。

 

周国愉现在继承了父亲的“某些东西”,这点他坦率承认。一般而言,他对女儿目前的活动范围基本这样界定: 公共场所不去,郊区外地不跑。他承认: 女儿可能或已经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的教育,用过去的一句习惯的贬义词: 资产阶级式的教育。

 

接着便出现一个连锁性问题: 这种基本封闭式的教育固然会免遭外部一些“细菌”的影响或感染,但在孩子的性格上,是否会少去不少“竞争意识”?而今后的社会,必然是个竞争力极强的社会。

 

周国愉阐述自己的观点。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他们住的弄堂里有个人家,孩子考取了电视台小荧星舞蹈队。这个孩子的家长因此很感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出类拔萃”了。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事情,原因十分简单,跳舞的“寿命”实在太短了。你在许许多多竞争的人选中“取胜”,成为许多人羡慕的“佼佼者”,其实,这佼佼者现在的成功远不等于你是将来的佼佼者,甚或以后的事实是今天成功的相反。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他给女儿指明的“道路”是: 除了弹钢琴,适当地画画,书是一定要读好的。现在女儿进的小学教学质量很好,以后要想法读进重点中学。他要让女儿知道: 知识永远是重要的,知识就是力量。女孩子今后获得大成功的概率小,但一个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努力却又不是在表面上去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而是从小就让她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去一点一滴地增加修养,与此同时,尽量不让外界的“灰尘”来玷污她。再者,外面社会今天和明天的竞争,往往是残酷的不健康的和极端功利性的,不去参与那种“竞争”,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和周国愉还谈论到一个话题: 出国。周国愉家中有许多亲戚都在国外。如果他在英语上稍加努力,他完全可能在前几年就出国走另一条奋斗之路了。当然,他努力过,考过托福,分数不尽理想;他也到美国驻沪领事馆签证过,结果未能如愿以偿。他有很有利的出国条件,他至今的未能“出走”其实大多归于自己的不尽热心: 一是他认为自己是学中文的,到国外去做什么事业?二是他的年龄不小了。三是眷恋这个家,眷恋妻子女儿。他承认,他的家庭观念很重。

 

自己的不出国,不等于女儿将来的不出国。

 

他希望女儿以后出国。他说,好几次,他们从国外亲戚处得悉,在美国,弹琴的“没饭吃”。这些话,曾经动摇过他对女儿学弹钢琴的“信念”。

 

这又是一个矛盾。因为周国愉说过,他们对女儿弹琴的期望值并不很高。

 

周国愉说“矛盾”是很自然的心理。

 

为了女儿能弹好琴,他打过女儿,打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看着孩子噙着泪水的眼眶,他确实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他是希望孩子千好万好先身体好,脸色不要苍白,对孩子的未来不抱很大奢望,然而在具体的要求上,他会情不自禁“加重分量”。

 

他看出来,女儿有很强的自尊,和他相似,女儿长得漂亮,不少人都这样夸她。做父亲的他心中窃喜,但表面上他会给女儿“泼冷水”,让女儿的自尊受损。他有另外一方面的理论同时在支撑他: 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中,一个人永远不能有太强的自尊,尤其是孩子,孩子理应面对和接受更多的“教育”。

 

生活风平浪静,目的尚不明确。

 

女儿的今天是如此。女儿的明天还会如此?

 

〖周甦晨简介(父亲的话)〗

 

女儿上三年级了。有一天她练完琴对我说:“爸爸,我想好好读书。”看着她十指尖尖如葱根,实在不适合今后去专业弹琴。于是我就爽快地回答:“好哇!你我都可以自由了。”就这样,我们顺其自然地结束了长达五年每天2个小时的钢琴训练和陪练。过了两年,她以班级总分第二名的成绩从建襄小学毕业,并以两门课188分的成绩考入区重点位育中学。大学毕业后,她去了美国留学。说是忽然对化学很有感觉,又改换专业,最终从加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眼下,她一边在一个实验室打工,一边攻读化工硕士学位。

 

她长大了,却与儿时的梦越来越远,只偶尔在学校的文娱演出中弹上两曲;或探亲在家会弹上一阵子。这时,屋子里充满了欢快的琴声,一家子仿佛又回到了她的童年时光。

 

女儿在美国过得不轻松,却很充实,一步一个脚印,为人处世都很实诚。读硕士课程会每星期占用两个下午,她就以早出晚归的方式、甚至放弃休息日做完她该做的工作,来兑现自己对老板的承诺。平时她穿着打扮比较随意并注重格调,拒绝珠光宝气,见过她的人都说她很有气质。所有种种,我想,古典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吧。

 

未完待续……

 

(注:《孩子,你已经长大》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