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千年清明上河图,珍藏易主知多少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穆 2015-09-11 06:00
摘要: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他将画中的繁华汴京赏赐给大臣后,现实的汴京也即将离他而去。

正在故宫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它已经成为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如《蒙娜丽莎》之于西方文艺。然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张择端这个名字反而不如梵高、达芬奇那般熟悉。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历史地位是靠一幅幅作品积累起来的,像张择端这般一画成千古的案例可谓是凤毛麟角。

 

张择端其人

 

张择端在生前并不算是个著名画家,除了几幅画,史书吝啬的没有多少字给他,这也直接导致《清明上河图》的重重未解之谜与争议。出生于琅琊东武的张择端,在游学京师后开始学习绘画。开始以画界画为主,尤其擅长于舟车房屋,田园市井。

 

所谓的“界画”,就是拿界尺创作的画,是中国画早期重要形式之一,在隋朝达到鼎盛,多以古代城市建筑景观为主。然而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界画逐渐被嫌多“匠气”而没落。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正是张择端署名的一幅“界画”作品,然而此画风格与质量相较《清明上河图》差距过大,以至于虽有“张择端”的署名,还是有人怀疑系后人的伪作。也有一派认为,如果此画为张择端所画,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否另有其人呢?不过,目前主流声音还是以故宫藏版本为真迹,张择端为作者。

(《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款) 天津博物馆藏)

 

张择端后来成功加入由赵佶发扬光大的画院,成为了一个翰林。然而以画风俗画擅长的他,在当时是注定要郁郁不得志的,很简单,上(赵佶)有所好,富贵典雅的宣和体才是主流。与同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尽管是一幅献给皇帝的画,尽管也极力讴歌了时局安稳,天下太平,徽宗也并没有多重视这幅《清明上河图》,盖了标志性的双龙小印,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后,便赐给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并被记录于其私人收藏《向氏评论图画记》。

(赵佶 双龙印章 《清明上河图》版已佚)

 

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他将画中的繁华汴京赏赐给大臣后,现实的汴京也即将离他而去。

 

远逝的汴京

 

只会画花鸟鱼虫的皇帝,是守不住江山的。靖康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帝都“北狩”了,遑论一幅画,随着金兵贵族的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流落到了金国的民间。直到60年后,金朝汉族布衣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题下了第二个记录,张著的朋友,同为宋朝遗民的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也相继作了诗题。

 

不知汉人张著在金朝生活如何,看到画中已被金人夷为焦土的繁华故都,怕是一定会很怀念暖风熏人的汴京和故国。然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清明上河图》永载青史,他的这一题跋是学界判断本画作者为张择端的最重要依据。如无此题,此画现在怕是佚名。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张著题《清明上河图》)

 

十九年后,张著因诗名当上了金朝一名小官。而第二任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向氏家族,则在靖康后的抗金战争中,“阖门皆遇害,唯一子鸿六岁得存”(宋史)。

 

张著之后,蒙古铁骑南下,灭了金,灭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图》也被到处搜刮财宝的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此时历经战乱流转,此画已近百岁,破损污浊可想而知,既然进了宫便需要重新装裱。然而,这幅讴歌描写汉人北宋首都的作品,显然也难成元朝统治者心爱之物,此画随后便被装裱匠人以临摹本掉包,卖给了当时的“贵官某氏”。至此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出现

 

知己杨准

 

而手握真迹的贵官某氏,也难称重视此画,在调入真定(今河北中部)为官后,被负责保管的手下监守自盗卖给了杭州人陈彦谦。“怀璧其罪”的陈彦谦生又将此画转手卖给了杨准。千金易买,知己难求,人与人如此,人与画亦如此,对于《清明上河图》,杨准可谓知己。他倾尽家产买下了这幅画,并详详细细把张著之后这幅画的遭遇记录了下来,包括装裱师伪作赝品,偷出宫门,再偷出官员家门的过程,而这些题跋也由此成为学界研究《清明上河图》真伪、流转的无价之宝。

(“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 '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杨准题《清明上河图》节选)

 

同年秋,杨准的朋友刘汉也在这幅画上题记,称此画为“稀世玩”,要杨氏子孙永世“珍袭”。这显然不可能,十几年后,《清明上河图》又换了主人,而此时,元朝也快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了。

 

入明内府

 

到了大明朝,《清明上河图》先被首辅李贤收藏,历经李祁,吴宽,李东阳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间。后被严嵩、严世蕃以权势强行索去占有。作为明朝著名奸臣代表,严嵩在嘉靖41年被弹劾失势,斩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皇宫,藏于明内府。

 

然而嘉靖作为一个破了不上朝记录的皇帝,一心修仙想来也不会对绘画感兴趣。到了万历年间,此画又流转到了权倾一时的秉笔太监冯保手中,这是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太监,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便认为这幅画是“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年方16岁,尚未亲政,冯保大权在握,这也是他敢在内府藏的画中题跋的底气所在。他在题跋左下加盖《永享》印章,证明此时此画,已被其据为己有。

(冯保题跋《清明上河图》)

 

当然哪有什么能永垂不朽,盖下“永享”印章并题字后四年,张居正去世,神宗逐渐手揽大权。冯保作为张居正政治盟友,神宗显然不愿放过他,冯保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则不见踪影,流落民间。

(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 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鹭津如寿题《清明上河图》)

 

如寿是谁,今已不可考,这却是《清明上河图》的最后一首题诗。从冯保之后,一直到乾隆年间,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清明上河图》的行踪成了一个谜,至今依旧了无头绪。直到陆费墀的出现

 

入清内务府

 

陆费墀一定满腹委屈,作为“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之一,却被乾隆以一纸“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的罪名,革职并赔了所谓原料制作费十数万两白银。并在几年后郁郁而亡。这样花了他一辈子心血的工程,到头来被皇帝一句话毁了他的人生。

 

《清明上河图》是如何到他的手中的我们已无处考证,陆费墀死后,陆家后人便将其卖给了后来的太子少保毕沅手中,这一点可以从画中的毕沅印鉴中看到。作为一名及第状元,毕沅的口碑显然不那么好,当地百姓称之为:“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

 

嘉庆元年,白莲教从湖北起事,清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平息了叛乱,作为前任湖广总督,嘉庆皇帝把这个账算在了毕沅头上,认为清军部队腐败、克扣军饷皆因毕沅纵容所致。然而此时毕沅已经去世两年,死人该如何惩治呢,抄家呗,《清明上河图》至此再入皇宫,进入清廷内务府。

(《石渠宝笈》著录印鉴)

 

幸好此时乾隆去世,否则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明上河图》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大印章与乾隆标志性的面条字是少不了的。感谢嘉庆皇帝,我们得以最大程度保全《清明上河图》的完整面貌。在进入清朝内务府后,《清明上河图》被编入清朝内务府收藏著录《石渠宝笈》,直到民国,这也是今天故宫展览的主题名称来源。

 

1924年,鹿钟麟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而后《清明上河图》跟随溥仪辗转天津,长春。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并派空降兵至沈阳机场,俘虏了准备出逃日本的溥仪,满洲国灭亡。随着苏联红军撤出长春,当地老百姓前往伪满洲国皇宫大肆抢劫,导致大量古董流落民间,这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幸运的是,时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张克威通过向农民收购的方式,拯救回了这幅稀世国宝,并于1948年交还给国家,而张克威则在1974年含冤去世。

 

从北宋始,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伪满洲国,近千年的时光,《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北宋的市井繁华,也经历了后世的辗转飘零。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名门望族,草根布衣,统统成为过往云烟,然而他们在画中留下的印记,又一起成为了《清明上河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