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上观学习|谁是习总眼中的实干家?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官学习 2015-09-06 06:00
摘要:“实干家”是对“不作为”的对症下药。“不作为”是当下干部队伍中流行蔓延的一种不良作风。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梦想时代。创业创新的个人梦与民族复兴的国家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激发出超乎想象的改革动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唯有靠实干来实现。正基于此,在提出“争当改革的促进派”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还要“当改革的实干家”。

 

实干的要素和三个“对立面”

 

什么是实干?早在1990年3月,当时还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就对“实干”有过深入思考和精辟论述。

 

他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这番表述,概括了“实干”的三个要素,树起了“实干”的三个“对立面”。

 

“实干”要立足于实际,也要有长远目标。不立足实际,造出的只能是空中楼阁;而缺乏长远目标,就会一叶障目,走不远也走不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因为“不甘寂寞”而急于做政绩,更不能好高骛远而永远停留于空想。

 

“实干”是一步一个脚印。天下事,成于做。再完美的蓝图,如果没有实干,不过就是一场海市蜃楼。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需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在这里,总书记点出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弊病:缺乏延续性。换一个干部,就换一个规划,结果往往是规划做了一大堆,却不见落地,更何谈实效。他认为,干事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摒弃投机心理。“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实干”是锲而不舍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遭遇的多为“硬骨头”,没有一点韧劲,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绕道走,那还谈何突破?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散漫是要不得的,它会贻误改革时机,涣散战斗力,最终断送改革成果。

 

当前为何要特别强调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任何时期,“实干”精神都是受推崇和被倡导的。但是,为什么在当下,总书记要特别鼓励大家当改革的实干家呢?那是因为有现实迫切性和针对性。

 

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越来越艰巨,对于改革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要有重点突破,必须靠精准发力,传统的粗放式、一刀切方式已不再适用。许多重大改革举措,需要设立“试验田”,通过各项试点,以点带面、见微知著,为解决全局性的共性问题提供标本,从而为后来者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同时,深水区的改革,风险也在加大。通过试点,可以更清楚地预知风险做好防控,并有效避免盲目抢跑,把改革风险降到最低。而成功的试点,必须要有一批“改革实干家”,由他们为改革前行勘探地形、积累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实干家”是对“不作为”的对症下药。“不作为”是当下干部队伍中流行蔓延的一种不良作风。面对经济下行趋势,有的干部束手观望、“坐而待毙”;面对棘手的发展瓶颈,有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光伸手不动手”,只想着向中央要优惠扶持政策,自己不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面对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绕道走、丢开手,甚至击鼓传花、避之唯恐不及;面对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他们更是游离其外、驻足不前。

 

对于“为官不为”,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予以严厉批评。如果任由“不作为”的风气蔓延,将严重污染我们的政治生态,最终影响我们的改革事业。要想让更多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肩起责任、担起使命,就必须营造“实干光荣”的氛围,让“实干家”拥有大展身手的工作环境。

 

如何实干?“三严三实”是标尺

 

在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这实际上是为领导干部如何实干提供了标尺。

 

首先,谋事要实。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规律是实之源、实之本。要努力认识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些干部在工作中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群众却不买账,原因就在于其制定的政策往往脱离实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多为隔靴搔痒。

 

其次,创业要实。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

 

只有把“实”系于群众,做人做事才有崇实唯实的方向。正所谓“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只有始终坚持群众标准,心中装着百姓,沉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实”才有支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要求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不仅是提醒,更是对于实干的具体要求。

 

第三,做人要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对此,习近平表示不认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上,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实事求是,不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有时也可能捞到便宜,但最终是要碰壁吃亏的,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正所谓“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只有把人做“实”了,说话办事才会有底气,才能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才敢直面矛盾啃掉“硬骨头”、大刀阔斧轻装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