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司马迁开明的政治理想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大可 2015-08-28 14:55
摘要: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秦汉大一统盛世。这个新时代来之不易。历经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秦国从秦孝公变法起,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统一。秦始皇认为战乱是诸侯造成的,废分封,行郡县,要传之万世,结果二世亡国。西汉统一虽然只经过五年,可是死了几百万上千万的人,血流成河,人民付出的代价太沉重。西汉能长治久安吗?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这是统治者要解决、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全国老百姓要思考并期盼的问题,更是先进思想家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秦汉大一统盛世。这个新时代来之不易。历经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秦国从秦孝公变法起,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统一。秦始皇认为战乱是诸侯造成的,废分封,行郡县,要传之万世,结果二世亡国。西汉统一虽然只经过五年,可是死了几百万上千万的人,血流成河,人民付出的代价太沉重。西汉能长治久安吗?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这是统治者要解决、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全国老百姓要思考并期盼的问题,更是先进思想家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司马迁的回答是“述往事,思来者”,又称之为“志古自镜”,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塑造明君贤臣的典型,并把构想的政治蓝图寓于叙事之中。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是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服务,他拥护皇帝集权制度,但主张皇帝权力要为人民办事,要有制度约束,统称为开明的政治思想。古代的开明,与今天的民主有很大的差别。开明是自律透明,民主是制度透明。但两者有一个共通点,以国家服务于民生为最高原则,所以司马迁讲的古代历史,是可以“志古自镜”的。

 

司马迁的开明政治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说。

 

(一)司马迁开明政治思想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主张大一统,颂扬秦始皇汉武帝之功。《秦始皇本纪赞》云:“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六国年表序》称赞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太史公自序》肯定汉武帝的功业,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西汉人不承认秦王朝,说它充其量只是一个闰统,司马迁批评这些人是“耳食之儒”。秦朝国运短祚是亡于暴政,而不是秦始皇所建立的制度。司马迁不遗余力宣扬大一统,构建了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

 

2. 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如高祖、吕太后、孝文帝诸本纪赞,律书序,萧、曹世家赞等篇。汉高祖刘邦,起自匹夫而得“天统”,是因为他顺民之俗,“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吕太后无为,“民务稼樯,衣食滋殖”。汉文帝“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司马迁许之为“德至圣”的“仁”君。治国的最高原则是“顺民之俗”,要办老百姓希望办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西汉初的无为政治就是顺民之俗。当时民无盖藏,急需休养生息,国家施政以休养生息为要务,因此“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量力而行。具体说,有两条最基本的国策:第一,君臣无为,不举措暴众,不滥用民力。该办的事,能办则办,不能办等到条件成熟再办。第二,民众则是有为,士农工商全面发展。“无为”是道家的语言,老子主张“绝圣去智,灭去人欲”。恰恰相反,司马迁主张一个人要积极用世,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精神,人生的追求是“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司马迁不认为人欲是洪水猛兽,而是发展生产的动力,鼓励人人发财致富。国家施政,不是阻遏人欲,而是“善者因之”,即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让人民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怎样施政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那就是君明、臣贤。明君的榜样是汉文帝,带头执法不干预臣职。贤臣的榜样是张释之和冯唐。张释之依法审案,冯唐直言切谏。《汉文帝本纪》与《张释之冯唐列传》描绘了一幅开明施政的蓝图。

 

3. 崇尚德治,反对暴政。在司马迁笔下,“德治”与“暴政”两相对立,褒贬倾向极为鲜明。《太史公自序》将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将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昏暴之君,贬抑为“暴”。司马迁用这一政治观念模式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暴力不可恃。司马迁用古今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民本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史记》全书。但司马迁没有到此为止。他不仅认识到了人民力量对历史的演进起最后的决定作用,而且肯定人民的反暴斗争,大声赞美革命行动,颂扬汤武诛暴,为项羽立本纪。司马迁写《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大旨都是颂扬反暴的精神。司马迁歌颂他们,表现了他同情广大人民的反暴愿望,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正统史家的非难。但这正是司马迁思想的精华之一。

 

(二)创立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

 

司马迁熔铸于《史记》叙事中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内涵,是一种民族特征在文化上的表现,它表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追求。这里单说司马迁构建的大一统历史观,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起了无与伦比的凝聚作用,为中华民族所认同。中华民族历经夏商周到秦汉已基本形成,并突破中原界限而实现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历史过程为古代思想家所捕捉,经过孔子、董仲舒,到司马迁首次做了完整的构建。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象征历史从统一到统一的发展,就是突显大一统的历史观。在司马迁笔下,从黄帝到秦皇、汉武的大一统,象征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象征着帝王德业的日益兴盛。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各民族互相融合,远方殊俗日益统一,这就是司马迁大一统历史观的内容。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建构,至今是中华的民族魂,爱国主义的思想源泉。

 

1. 天人合一的历史观。《史记·天官书》把天上的星空分布,按人间的政治结构来附会。实际上,天上的秩序是把地上大一统的模式搬到天上。反过来说,地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是符合天道的。古代天文学家解读的天人关系为现存的政治制度服务。

 

2. 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史记》开卷为《五帝本纪》,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统一部落、草创国家的生动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三皇五帝的传说是华夏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反映。黄帝子孙这一民族大一统观念,数千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斗争。

 

3. 民族统一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把华夏周边民族说成是同祖同源。都是黄帝子孙,中国之虞与勾吴是兄弟之邦,主张周边各民族有参与中原事务的权力,并提出了民族地区“毋赋税,故俗治”的主张,尊重民族的生活风俗。

 

(三)树立了认识事物先进的历史观

 

这里着重谈司马迁对《史记》自己评价的三句话,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 “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今天看来,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在古代,除了自然之天外,还有意志之天,即上帝;命运之天,即某种具有循环周期的天道。所以,究天人之际在古代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天能支配人事,这一观念是维护统治权的理论基础,所以它总是统治阶层的官方哲学。司马迁作为史官维护天的权威,这一点丝毫没有动摇。司马迁之伟大,他是用“天人之际”来代替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天人相与”,只讲天人合一,强调天能支配人事。“天人之际”,既讲天人合一,又讲天人相分。“际”,指两墙相合之缝,既相与,又相分(见下图)。司马迁讲的“相与”是一种哲学观念,告诫人要敬天,畏天,要贯彻天道惩恶佑善,约束自己,尤其是帝王不能为所欲为。“相分”,讲天是天,人是人,天不能支配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人世间自己来做。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天是抽象肯定,只是一个维系人心的信仰,而做事是靠人为,所以《史记》在具体讲历史变迁和评价人物的时候,是看不到天命论的。

 

2. “通古今之变”,“变”是司马迁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只有用“变”的观点才能探究事物的规律。他说:“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从“变”的理论观点出发,决定了司马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历史。通观整部《史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是围绕以下几个层次全方位展开的:一是时势之变,二是兴亡之变,三是成败之变,四是穷达之变。总之,“变”是历史进步的永恒法则,“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平准书》)。国家施政要不断地调整、变革,这是避免革命发生的途径。《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人采择。

 

3. “成一家之言”,“言”就是议论、理想和主张。这表明,司马迁述史并不是历史资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理想。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有两大原则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建立新思想,要吸收以往的全部知识。司马迁称之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司马迁塑造明君贤臣的榜样,用以构建他理想的开明政治蓝图,核心思想是两个方面:第一,贤者在位;第二,言路畅通。落实在帝王身上就是“用贤”与“讷谏”。无论是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近世的“康乾之治”,历史学家总结经验,不出这两条,比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也大体如此。“用贤”与“讷谏”放之四海而皆准,大道理不难懂,关键是国家施政怎样才能落实“用贤”与“纳谏”,司马迁升华为“贤者在位”与“言路畅通”,构思制度建设,不仅是超越了前人,而且是超前以至于今,司马迁的开明政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

 

其一,贤者在位。司马迁讲的“贤者在位”,有三个突破:第一,“贤者在位”,不是单纯的用贤,而是包括君主在位,也要贤者,明君、贤臣,缺一不可。第二,治平天下,需要众多贤才,“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第三,智不可专,民间有贤才。

 

其二,言路畅通。司马迁讲的“言路畅通”,也不是单纯的“讷谏”与“兼听”,而提出“言者无罪”,帝王要像汉文帝那样下诏求言,听取民间意见。

 

司马迁不只是思想境界的突破,他进一步提出怎样才能保证“贤者在位”与“言路畅通”的方法,提出了贤者要集体推荐,试用考察,民心拥护,君臣在位都要遵守制度约束、司法公正等等先进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