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信息科技教育改革刻不容缓,须大力培养“数字公民”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友群 2017-09-04 07:02
摘要:新修订的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全国一般水平。上海急需在基础教育信息科技学科建设中走出自己的路,将上海的“数字土著”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科技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加速席卷全球,这并不仅仅是一场产业经济革命,更是社会运作模式、人类交往方式以及世界认知范式的深层次革命。人是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教育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各方面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品质,牢牢把握这一轮“革命”的主动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011年,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将“数字素养”作为公民八大核心素养之一,建立起欧盟数字素养框架/指标,把国民的数字素养视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因素;2014年,英国教育部针对学校“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中的问题,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将课程名称改为“计算(Computing)课程”,重新界定课程目标;2016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面向全体国民的计算机科学计划(CS For All)”,该计划旨在“通过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思维的教学,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体美国学生赋能,使其从数字时代的消费者转变为数字时代的创造者,进而成为技术驱动时代的‘积极公民’”。

 

对于这一趋势,党中央有着深刻的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5年,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习总书记更是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虚拟空间“码农”“程序员”类似于真实社会“建筑工”“工程师”

 

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了“面向未来”上海要“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将“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列为建设科创中心的“首要”要求。两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实力正在大踏步提升,但仍有两点值得指出:

 

首先,信息科技之于科技整体发展尤其重要。在今天,信息科技早已从“尖端”变为“基础”:一方面,它是当下各个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有效集聚、要素的优化配置都仰赖于信息科技;另一方面,更为深层的,它又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对传统学科的认知,人类的知识生产模式也在因此产生巨变。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科创中心相关《意见》所提及的下一步上海想要着力发展的所有学科、平台、项目、工程都需要信息科技的支撑。

 

其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本地高水平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虚拟空间中的“码农”、“程序员”就类似于真实社会中的“建筑工”、“工程师”。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一定的信息科技技能早已溢出了信息科技行业本身,变成对几乎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当然一部分可以靠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来培养,也可以靠“海纳百川”来吸引一些外来优秀人才,但上海基础教育对作为城市人力资源基石的本地人才的信息科技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一度领先的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十多年后优势所剩无几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是为所有人才的信息科技能力奠基的重要阶段,而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海对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从现实来看,沿用了十多年的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突出表现在以下5方面:

 

其一,时代适应度不足。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当前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课标、教材基本还基本沿袭着本世纪初的内容,已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其二,内容覆盖度不够。新时代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应当直指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它既包括学生的数字设备的软硬件操作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还包括学生其他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化素养以及数字时代的生存、生活素养。现有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显然捉襟见肘。其三,学段衔接度欠缺。类似于其他学科,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的阶段性、针对性特征需要体现在各学段之中,但目前上海的小、初、高信息课程教学的体系性并未形成,衔接度欠佳。其四,形式友好度匮乏。信息科技是与真实世界、真实问题高度关联的学科,在其学习形式上最适宜开展为广大中小学生热衷的“项目学习”,但目前的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还没有摆脱“刷题学习”、“纸笔考试”的形式。其五,社会重视度有限。虽然信息科技是新兴学科、朝阳学科,但由于没有被有效纳入中、高考体系,学生虽然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对信息科技相关学科多有青睐,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对信息科技不够重视。

 

公允地说,上海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曾经一度是领先全国的,但十数年后的今天,这种优势已所剩无几。这对上海本地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愿景无疑是不利的,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

 

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上海中小学生是“数字土著”

 

目前,新修订的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全国一般水平。当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仍是“数字移民”时,上海中小学生几乎都是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上海急需在基础教育信息科技学科建设中走出自己的路,将上海的“数字土著”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4点建议:一是提取、凝练符合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二是研制具有上海特色的小、初、高一体化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三是打通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评价与高校优秀人才选拔的渠道;四是建设实用而前瞻的信息科技教学实验环境。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上海不但不能缺席,还要努力交出上佳答卷。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必须推进改革、重返前列,才能助力上海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新闻链接】

 

为广聚社会多方智慧,深入了解上海市民心目中的未来上海教育发展愿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解放日报共同启动“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畅谈“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市教科院“上海教育现代化2030研究”项目组和解放日报,将邀请各方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审,拟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50篇。主办方还将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部分优秀作品将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刊登。征文时间到2017年9月28日为止。参与征文活动的市民,可将电子版文章发送到shjy2030@126.com,若为手写稿或打印稿,请寄送至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号楼415室,注明“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字样,邮编200032。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