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司马迁笔下的开明政治思想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大可 2015-08-20 11:27
摘要:司马迁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和师承,培植了他的学;壮游和受祸,锤炼了他的识;史官世家的传统和气质,涵育了司马迁的德。这些主客观条件是《史记》成为不朽著作的根本原因。

司马迁所写《史记》总结了古代三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治国理民较为完备的资料,今天要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在此先要简单介绍一下司马迁的创作之路。

 

家学渊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追述司马氏世系,源远流长,始祖是唐虞之际的重黎氏,历唐虞夏商,世典天官,至周世典周史,这是司马迁自认为最为光荣的家世,即史官世家。

 

司马迁的师承和友谊。汉武帝时代,有几位影响历史深远的大学问家。一位是今文学大师董仲舒,一位是古文学大师孔安国,还有一位天文学大师唐都,均因司马谈的关系,使得司马迁有幸拜他们为师。司马迁出仕为郎,又与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严安、庄助等为友,所得良师益友古代没有第二个人。

 

二十壮游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20岁,正当盛壮之年,怀抱着凌云壮志,奉父命漫游全国,首创走出书斋读无字之书,向社会调查。

 

奉使西征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这是司马迁青年出任郎中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司马迁在今云贵两省及四川西部地区工作了半年时间,设置了武都、文山等郡。由于使命是安抚新区少数民族,司马迁提出了“以故俗治”的办法,开创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施政大纲,承认少数民族的自制权力,是了不起的先进思想。

 

司马迁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和师承,培植了他的学;壮游和受祸,锤炼了他的识;史官世家的传统和气质,涵育了司马迁的德。这些主客观条件是《史记》成为不朽著作的根本原因。

 

一、《史记》是一部人人必读的人伦道德教科书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既是史学,又是文学,以人物为中心,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合称纪传体,但这是就其主要方面说的。《史记》内容极其丰富,它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历史哲学于一编的旷世大典。司马迁自己定位为《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人伦道德教科书。孔子为何作《春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均有记载。这些记载的大意是: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王道中断,孔子为救世而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但各国诸侯都不能用他。晚年的孔子受获麟的鼓励而做《春秋》。《春秋》笔削严谨,辞约旨博,字里行间蕴含了许多“义法”,孔子就是通过这些义法来评价历史和现实,以“使乱臣贼子惧”。《史记》以人为中心述史,就是要效法《春秋》从道德评判出发,树立社会楷模,整齐社会秩序,司马迁非常自信,他以承接道统而自居,所写《史记》是一部新时代的王法,因此是人人必读的《春秋》。《太史公自序》说:不读《春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如果读了《春秋》,就会懂得礼义道德,君为明君,臣为贤臣,父慈子孝,社会和谐。司马迁说的《春秋》,实指《史记》。

 

下面集中来谈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他提供的榜样是什么样子呢?

 

二、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

 

(一)司马迁笔下的明君

 

1. 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五帝本纪》写尧舜禹禅让,揭示上古帝王无私的伟大精神。尧年老,他的儿子朱丹不成才,尧要找一个人接班,众臣推荐了舜。舜继承帝位,天下的人得利,而朱丹一人不利;朱丹继承帝位,朱丹一人得利,天下的人都要受害。两相权衡,尧说“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即不能让全天下的人受害而使一人得利。这个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尧做出了榜样,舜年老,又重复了尧的话“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传给了大禹。

 

2. 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贤才决定事业成败。《匈奴列传赞》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高祖本纪》载刘邦以弱胜强,他自己总结楚亡汉兴的原因说:“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治平天下需要众多的贤才。贤才如此重要,大道理人人都懂,凝聚人才的办法也很多,如重金招聘,伯乐推荐,毛遂自荐,积资升迁等等,但都不是要害。帝王任贤,最核心之点是要有容人之量,也就是帝王气度。刘邦以一介布衣登天子之堂,成功的秘诀就是他有帝王气度,能够役使高于自己的命世大才,所以他取得了成功。刘邦有过人之处,就是他能识人、用人。刘邦有一句口头禅,叫“为之奈何”,这件事怎么办?降下身份,不耻下问,承认山外有山,这就是刘邦识人的秘诀。

 

3. 帝王要兼听,察纳雅言。圣明君主亲信贤人,远离奸佞,能够倾听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叫纳谏,不是圣明之君,喜欢阿谀奉承,那就是昏暴之君。司马迁批评殷纣王拒谏,“智足以拒谏”,纣王的小聪明只用在拒谏上,甚至剖心杀了忠臣比干,最后的结果是破家亡国。司马迁称许汉文帝为仁君,他真诚纳谏,有两个举措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一是下诏求言,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此制由大臣和地方长吏推举贤良文学到京都议政,入选条件是“能直言极谏之士”,颇具现代议会风采。二是明确宣布言者无罪,言事者无论对与错都不承担责任。汉文帝认为,纳谏的后果由君主承担责任,“国之大患”是“择者不明”。汉文帝开明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昭宣中兴。昭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会议,创立了中国古代开明议政的典范,为两汉的政治转轨,奠定了舆论基础。

 

4. 帝王要勤政。凡雄略之主,都有勤政的精神。秦始皇办公,课以日程,批阅公文,每天定量批阅简牍一百二十斤,不完不休息。司马迁批评秦始皇“贪于权势如此”。司马迁所讲的“勤政”,指勤于关心民生,而不是具体的政务。恰恰相反,帝王不要去干预臣工的政务。明君之“明”,是明于国家大体,把握方向,创建制度,要了解民情,像黄帝、尧、舜那样,一年四季巡视百姓,“未尝宁居”。

 

5. 帝王节俭爱民。汉文帝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十分珍惜民财,非常节俭。他所宠幸的慎夫人,只穿短裙,帷帐不准绣花。汉文帝要修一个观景台,一说是观天文的高台,需要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人家的收入,汉文帝停建。汉文帝临终时下诏,臣下守灵,只在早晚各哭十五声,举行一个仪式就停止。下葬器具不用金银,只用陶器。汉文帝还解除了很多禁令,让天下平民有更好的生产环境。减轻一半农业税,汉初十五税一,汉文帝减为三十税一,后来又免除全部农业税。所以司马迁称许汉文帝为“仁”。《史记》只写了一个“仁”君,这个仁君就是汉文帝。也就是说仁君的典型就要像汉文帝一样,心中装有人民,并能给黎民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二)司马迁笔下的贤臣

 

1. 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西汉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想民之所想,疾民之所疾,司马迁称许说“何之勋烂焉”。曹参继萧何为相,启用不善言辞的厚重长者,贬黜巧舌如簧、只说漂亮话、不办实事的官吏。曹参遵守前任萧何行之有效的好政策,不标榜个人,不擅改政令,史称“萧规曹随”。万石君一门贵盛,碌碌无为,一生谨慎,只仰承天子鼻息,但能“为百姓言”。是否与民办事,是贤臣的最高标准,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先进思想。遍查中国古代典籍,只有《史记》写有“为百姓言”几个字。

 

2.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在古代断狱判案是国家施政的重中之重。刑措不用,是太平盛世的标牌。在古代行政干预司法,尤其是君主干预司法,往往使国家陷于深重灾难。汉武帝时,酷吏张汤、杜周断案,往往使国家陷于深重灾难。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在今河南方城东)人。西汉著名贤臣,汉文帝时廷尉,执法公正,认为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张释之劝谏汉文帝带头按法律办事,为天下人的表率。

 

3. 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公仪休是春秋时鲁国国相,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给为官的人树立了一面高悬的明镜。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投其所好,专程送来了几条鱼,公仪休坚辞不受。他对送鱼的人说:“我正因为喜欢吃鱼,一份微薄的俸禄还吃得起鱼。如果我收了你的鱼,丢了俸禄,那时谁来送鱼呢?”一席话说得送鱼人哑然失笑,公仪休的话既拒腐,又委婉,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送鱼人请托的目的,却又在幽默诙谐中做了说服教育工作。公仪休的夫人勤劳贤淑,亲自种菜织布,公仪休劝说不听,休了夫人,说她争夺了士农工商的口食。公仪休防微杜渐,制止当官的亲属与民争利,这种精神无比崇高,但休妻之举,未免过分和迂腐。

 

4. 救民水火,甘冒斧钺。汉武帝时,河内郡发生火灾,烧了一千多家。汉武帝派汲黯去巡察。汲黯路过河南,那里发生了大旱灾,接着是水灾,颗粒不收,地方对此瞒报。汲黯见此,自作主张打开粮仓救灾,这是要冒杀头危险的。汲黯的行为,急民之所急,不顾个人安危,汉武帝赦免了他的罪过,还称赞汲黯是“社稷之臣”。

 

5. 当官要自律,职位是责任。春秋晋文公时,晋国最高司法长官李离,办案五年没有出过差错。公元前632年,李离的部属错判了一件死刑案,李离自责,向晋文公请求死刑。李离说:“我是最高司法长官,俸禄最多,职位最高,俸禄多就要担负最高责任。臣不能平时想享受高位高禄,有了过错推给下属。” 李离不接受晋文公的赦免,自杀而死,承担责任。

 

6. 治理积弊,要有智慧,启迪民智。如何处理尖锐复杂的矛盾,解决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手握权力的长官,是用暴力推行善政,还是用智慧让恶人现身说法,教育人民群众觉醒,两种办法,两种效果。褚少孙所补战国时西门豹治邺,提供了一个以人为本,运用智慧办事的典型。西门豹也用暴力,一是有限度,二是只用于惩办首恶。

 

邺城是魏国的领地,在今天河北临漳县一带,经常闹水灾。那里的官绅和巫婆结成一伙坑害民众。他们每年都要为河伯,即河神娶媳妇,家家都要出钱,搜刮民脂民膏。有钱的出钱免灾,没钱的就带着女儿逃匿流浪。西门豹到任后,了解情况后,决定革除陋俗,动员民众修水利。但面对在强大黑社会势力笼罩下尚未觉醒的民众,强力推行很难奏效。西门豹不动声色,他也声称要参加河伯娶媳妇的典礼,并以县长之尊做主持人。当娶媳妇的典礼正式开始的时候,西门豹声称要查看女子是否漂亮。然后要求巫婆向河伯报信,说时迟,那时快,没等西门豹话音落地,捕快就把巫婆投入水中筏子上随水漂去。西门豹装出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等待回音。巫婆久久未回,西门豹声称派巫婆的弟子去催促,不容分说,又把巫婆的两个徒弟先后投入水中。用此办法,西门豹把一个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吏投入水中,吓得其他官吏叩头如捣蒜,现身说法,揭穿骗局,退出赃款,全体百姓受到教育。西门豹趁热打铁,组织全县百姓挖沟修渠,共修通了十二条渠,彻底免除了水患。

 

未完待续……

 

(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