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今年马陆葡萄从论“斤”卖到按“串”卖,意味着什么?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雅文 茅冠隽 2023-06-05 16:41
摘要:葡萄在树下最好卖。

“现在有什么成熟的品种?”“帮我在一个盒子里放三串,谢谢。”“这些我都要,一共多少钱?”日前,在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销售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6月1日起,马陆葡萄5个超早熟品种已成熟开售。消息一发布,很快就有不少消费者特意开车去尝鲜。

“今年消费者品尝马陆葡萄,依然能从六一节吃到圣诞节。与往年相比,今年早熟品种上市更早、种类更多,标准化生产后,葡萄可以按‘串’卖。”马陆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早熟品种数量增多

喜乐、3-13、日光红无核、绍星1号、京蜜、早茉莉……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的温室大棚内,空气中充斥着清甜的果香,藤蔓上已摘袋的一串串葡萄硕果累累,十分诱人。有心的市民发现,今年的马陆葡萄比往年上市更早。

记者了解到,2022年马陆葡萄种植面积近4400亩,总产量近5000吨,总产值1.1亿余元,比前一年增加7%,平均单价23元/公斤。其中,中熟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50%,以巨峰和巨玫瑰为主。“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超早熟品种种植面积扩大了,而且今年初夏气温比去年更高、光照更充足,因此早熟葡萄品种更多、口感更好了。”上海马陆葡萄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涛介绍,今年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从400亩提高到了800亩,翻了一倍。在品种上,除了往年常见的喜乐、3-13、日光红无核等,今年新增加了绍星1号和京蜜等品种。

大棚内的早熟品种绍星1号。朱雅文 摄

为什么推广早熟品种提前上市?单涛告诉记者,越早越能抢占市场。“六月市面上葡萄品种较少,到了七八月份外地葡萄上市后,马陆葡萄的市场占有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前几年,早熟品种主要由马陆葡萄研究所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种植、售卖,当地农户更多种植的是中晚熟品种,主要原因是早熟品种的产量和甜度都不高,卖不出好价钱。“近年来,我们研究所不断尝试培育优良品种,例如绍星1号,糖度可达17度左右。现在早熟品种一旦成熟,我们就推广给全镇葡萄种植户,优势也因此体现。”单涛介绍,早熟品种中还有特早熟品种,从开花到成熟仅需一个半月。目前,马陆葡萄种植户已逐渐开始广泛种植夏黑、金香1号等早熟品种,说明农户早种早收的意识正逐步提高。

“这几年,研究所的重点方向是品种调整,将早熟品种的比例从20%逐步提高到40%,不仅要让早熟品种好种,还要好吃、好卖。”马陆葡萄研究所所长单传伦告诉记者,培育葡萄早熟品种就像跑一场马拉松,不能停下来,还需要沉得住气。

科学种植水平不断提升

一串巨峰葡萄,有多少粒?

以前,种植户对此并不熟知。今年,马陆葡萄主推单串包装、单串定价,不称重。例如巨峰葡萄,每串控制在45到50粒左右,约500克。

“我们今年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户按串卖葡萄,这会倒逼农户加大规范化种植力度。如果葡萄串特别大,农户利益会受损,他们在疏粒时就会更加注意。当然,我们也会确定每个品种的单串保底分量,比如阳光玫瑰,一串要确保控制在750克以上。”马陆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晋盼告诉记者,“按串定价”的背后体现了马陆葡萄科学种植水平的提升,中心也会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工人正在修剪并打包。朱雅文 摄

作为上海的知名地产农产品品牌,近年来马陆葡萄十分注重品牌管理和推广,在种植销售各环节上不断提高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比如,通过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对合作社和种植户的培训,马陆葡萄已实现绿色认证以上基地20家,绿色认证以上基地面积超过2000亩,认证产量近2000吨,绿色认证率达40%,比全市农产品的平均绿色认证率高出不少。同时,“马陆葡萄数字云平台”也已上线,应用“一串一码”追溯标签220余万个,为正宗马陆葡萄提供“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真伪。

“今年,全镇有30家左右合作社成了‘马陆葡萄’商标的授权使用方,规范化生产并同一包装 ,以此整体提高马陆葡萄的商品化水平和品牌效应。”张晋盼说。

上海葡萄产业发展应“精品化”

近来,年近八十的“马陆葡萄之父”单传伦经常拄着拐杖在大棚内观察已摘袋的早熟葡萄。这位种了半辈子葡萄的老果农,如今依然整天在琢磨与葡萄有关的问题:市场占有率和品质,两者如何平衡?哪种产业发展模式是适合上海的?马陆葡萄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怎样发挥好?

“我们现在的研究进度是‘一年小步伐,三五年大步伐’。前几年的目标是研发早熟品种,越早越好,要占领市场。现在光调早还不行,还要调优,不仅早熟品种要优,中晚熟品种也要优。”单传伦告诉记者,马陆葡萄背靠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消费潜力巨大、市场前景看好,“都市农业”追求的应是品质而非产量。他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在上海,10元一斤、50元一斤、60元一斤的葡萄同时售卖,60元一斤的往往最早卖完。”

单传伦在大棚内观察葡萄。朱雅文 摄

单传伦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马陆葡萄产量不断攀升,种植户亏本现象却越来越明显。“当时的市场情况是便宜的葡萄卖不掉、价格贵的葡萄买不到,主要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费者对葡萄的要求从数量型开始转向质量型。”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后,提出“控制产量,提高品质”并实行果穗套袋、发展设施葡萄等一系列技术提升方案,平均亩产值渐渐从原来的4千多元达到2万余元。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水果消费市场,马陆葡萄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狼来了”应该怎么办?“不能躲,要迎上去与狼共舞。”这是单传伦给出的答案。他告诉记者,应季水果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输和贮藏。比如,较受市场欢迎的日本晴王葡萄,从采摘上市到抵达消费者手中需经历运输流程,新鲜度或多或少会打折扣。对上海本地水果消费市场来说,地产地销的马陆葡萄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葡萄在树下才最好卖。我们要通过调早调优、精品化种植,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到马陆来游玩、采葡萄、吃葡萄,让农户共同致富。”

特意来购买葡萄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朱雅文 摄

栏目主编:黄勇娣 题图来源:朱雅文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