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读书 > 文章详情
【读书】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中岛幼八 2015-08-13 13:01
摘要:用一个人的“史记”,书写一段历史的空白。日本战争遗孤自费出书,驳斥“中国威胁论”。

连载介绍

 

2015年4月,73岁的日本老人中岛幼八在日本自费出版回忆录《何有此生》,这花掉了他一年的养老金。中岛是一名日本二战遗孤,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那些长期误解中国人的日本同胞了解中国人的善心。该书中文版《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已出版。

 

 “闯关东”的日本平民与四千名二战遗孤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的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称为“日本开拓团”。中岛幼八的父母也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来到中国,成为日本人“闯关东”的一份子。

 

1945年日本战败,中岛幼八的父亲中岛博司也被征兵不归,当年冬天食物匮乏,中岛刚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他的生母便在一个寒夜把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岛托付给了中国小贩老王。老王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这个小生命多可怜!我来养。”一位名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二话没说收留了他,尽管她知道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

 

中岛的生母在被遣返前,想把他带回日本;然而,此时年幼的中岛已经与养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母与养母争执不下,村长只好把中岛放在中间,两位母亲各自站开20米,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中岛摇摇晃晃走向了养母,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13年的遗孤生涯。

 

像中岛幼八这样,被遗留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称为日本二战遗孤,总人数在四千人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从日本平民,沦为战争孤儿,却由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好心中国人抚养成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回国后把中国当做自己的故乡,不见容于日本社会。中岛写就的《何有此生》,以自己的故事向世人揭开这段充满矛盾的历史。

 

一位养母三位养父的恩情

 

中岛幼八的身世,可谓不寻常,背井离乡、流离辗转,看起来似乎不幸,却“在每一个节骨眼儿上都充满了幸运的因素”。

 

食物匮乏的1945年,中岛奄奄一息。养母给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后喂给他,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终于使中岛渐渐恢复了元气。中岛说:“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了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

 

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和三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养大。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三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李希文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块生活费,供他上学。多年之后,中岛才知道,第三位养父与养母结婚多年,却从没有在一起生活,之所以结婚,是养母希望给中岛一个户口,让以后的日子过得更顺利一些。

 

中岛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与中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让中岛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年代的爱意。他因此更加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以至于身在日本的母亲多次召唤也不肯“回国”。

 

回日本,“不受待见”的中日友好工作

 

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率领下访问日本,中岛的母亲向李德全女士说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中国,恳求代为寻找。李德全女士回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查找,数年之后在牡丹江找到了16岁的中岛幼八。

 

政府工作人员面对面告诉中岛,生母希望他回日本。平时腼腆的幼八也坚决地拒绝了:“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我绝不回日本。”中岛亦师亦友的老师梁志杰待他如兄弟一般,不仅教给他学问、体贴他的生活,其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也成为幼八的榜样。梁老师站在“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高度劝幼八回归日本,帮助他做了人生的最大决定。

 

1958年,在决定回国之后,中岛幼八更是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助。留在中国的寺岛悦子热心地居间联络,各级机关都热情地帮助这个16岁的日本少年办各种归国手续,宁安县公安局还派一名民警送他到哈尔滨,……终于登上了一岁时来中国的同一艘船——白山丸。中国人在中岛回国前的最后一刻,仍给予了中岛以极大的尊重和礼遇。

 

然而,回到日本后的中岛,遇到了自我认同的困境。一直以来以中国人自居,向周边同胞宣扬中国人的友善,却时常遭到冷遇。许多日本人不愿意相信中国人的友善,也不愿提及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中岛幼八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甚至因此多次遇险。近年来,日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中岛对此深感愤怒。中岛意识到,他自己所亲历的这段应该被铭记的中日交往佳话,在日本国内却鲜有人知。由此,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要用真实的故事驳斥“中国威胁论” 

 

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残暴侵略的中国人民去收养敌人的孩子,如今的我们想象不出当时的中国人父母内心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斗争,只是感动于70年前纠结痛苦后做出的决定里闪烁着的温暖的人性光辉。

 

   “谢谢,中国!”   

 

这是这位七十三岁日本老人的肺腑之言。这位身世坎坷的老人,一生深深厌恶战争,也深深感激着中国。

 

提起共同社曾报道说战争遗孤在中国受过虐待一事,中岛就十分气愤:“这哪有的事,当时我们村里15个日本遗孤,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好。有个孤儿一次被小学同学骂了句‘小日本’,当地政府还特意发通知让学校开展教育,不要歧视日侨。”中岛回忆说,中国政府一直区别对待军国主义和普通日本人,“把我们也当成军国主义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别关照”。

 

“日本媒体总报道中国这不好,那不好,如今90%的日本人对中国没好感,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正好相反。”中岛担忧地说,“连很多日中友协的老朋友对中国的感情也有了变化,开始怀疑中国”。

 

为了为数千名日本遗孤记住这段中日交往的历史,退休后的中岛幼八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以日文和中文两种文字书写。他说,“我曾在日中友协工作,知道光喊口号不行,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书里的具体形象,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

 

自费出版的回忆录,引发日本媒体关注

 

书,几年前就写好了,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2015年,中岛决定花费100多万日元(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自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他就找到家附近的书店。店主中村德义最初只让留一本试试,第二天一早却主动打来电话:“昨晚一宿没睡把书看完,被深深感动”。中村通知公司旗下几家书店在店铺显眼处推广此书,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成为该店最佳畅销书。中村德义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中岛已经成家的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帮忙推广此书:“没有中国养父母就没有我父亲,也就没有我们。”

 

后来,此书开始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中岛,希望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除了出书,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致中文版读者

 

日语中有一句名言:“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生みの恩より育ての恩)我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无论从实际情况来说,还是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完全证实了这句名言的正确性。我已年过七十,体质甚佳,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写出自己的回忆录(日语版和中文版的两个版本)来,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归根结底,这是中国养育我的结果。

 

因此,在这里我首先要说一句心里话:谢谢,中国!

 

我要写回忆录的动机,不外乎是这句心里话推动了我。所以,我所写的并不是我,而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我长大的中国养父母,以及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在写作过程中,我痛感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把他们写好。我不是以写作为业的人,也没有学历,在中国读到小学毕业,回日本后只读完了高中课程,并且是半工半读的夜间高中,因而表达能力自然差劲。何况回日后时达五十六年之久,中文表达能力自然落后。各位中文读者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在此一并致以歉意。

 

我首先写了日语版原稿,在此基础上写了中文版原稿。两个版本在情节上基本一致,个别地方做了增减。为了使日语版读者能够理解我的成长过程,写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以及中国的习俗,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过于啰唆。另外,面向日本读者,我着重写了与日侨有关的人物和事情,目的是想让更多的日本读者理解我们这些遗孤是在中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下得以活下来,所以没有做任何删减。

 

我与各位读者有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日中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为此,我认为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是最关键的。这样两国人民才会不受任何干扰,而互相信任下去。相反,如果缺乏信任,那就必然要产生误会或误解,从而导致冲突或纠纷。

 

从1945年8月15日算起,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为使两国人民友好相处,增进相互理解,不使灾难的噩梦重演,这本回忆录如能起到一些好作用,则是我十分欣慰的。

 

(注:《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