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今天怎样给大学生上课?首届上海高校示范课堂评比如何撬动“重科研轻教学”
分享至:
 (3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23-05-27 06:17
摘要:另一个热词——教学学术,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第一届上海高校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总结会5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茶歇期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蒋玉龙一直被“堵”在会议大厅,他教授的《半导体器件原理》课程入选首批“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不时有其他高校教师来和他探讨如何给本科生上课。

上课,作为高校教师安身立命的基本功,当下在数字化的冲击下,成为了一个新命题。与此同时,另一个热词——教学学术,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这样的契机下,对于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是否会有所撬动呢?

【到底是“教”重要还是“学”重要】

“印象深刻”,这是许多高校教师听了蒋玉龙的课程介绍后,跟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到底是“教”重要还是“学”重要?对于这一经典的教学之问,蒋玉龙一直在思考。

他用几张漫画演示了他的思考结果,第一张是“教小狗吹口哨”,第二张是“听不到它在吹口哨”,最后一张是“教了它,但没有说它学到了”。

“可见,光有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强调学。”蒋玉龙说。他还想过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需要备课才能上课,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来听课。带着这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蒋玉龙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再思考,“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是一个高效学习者,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有更多的互动,如何让学生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呢?”

为此,蒋玉龙把“费曼式学习法”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做“小老师”。“费曼很擅长讲课,《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就很受欢迎。”蒋玉龙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费曼式学习法”的精髓在于,要把一个知识点学明白,最高效的方法是把它讲给别人听,要让别人都听懂,你自己肯定得想办法把它捋清楚。

“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这是蒋玉龙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其实,这是把课后要做的事情提前了,还提高了学习效率。”据介绍,如此一来,学生的平均分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底部”明显提升。

【“教学学术”讨论正当其时】

随着2022年毛入学率达到59.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深入发展阶段,有关“教学学术”的探讨,可谓正当其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原教育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首次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在他看来,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也意味着传播知识,这种传播知识的学术就是“教学学术”。

教学既然是一种学术活动,就理应将其公开化,进行同行评价。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介绍,从2012年起复旦大学创新教与学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2年。

在当下探讨教学学术,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即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范式如何相应改变,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说,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教育的范式、场景和技术的系统性创新,但其缺乏启发性引导、情感交流与交互,难以支撑“有温度的教育”。就拿ChatGPT来说,如果将其应用于教育,虽致“广大”但不能尽“精微”,虽有知识但缺智能和智慧,虽是教育辅助手段但非新模式。

如何知晓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郑庆华团队从人才培养大数据中挖掘出了72个课堂教学质量细粒度特征,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结果导向”,从而精准发现问题。

人工智能究竟改变了什么,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观察与思考的重要问题。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素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综合性、可获得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比如,工程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进程加快了,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科研和知识点相结合,否则学生不爱听。

与此同时,以怎样的心态和思维,来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进步。“一些老师有技术恐惧症,首先得解决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还从中看到“方法学”——要看到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范式正发生改变,教育范式也要相应发生根本改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空间,这涉及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包括重构知识体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背后的方法学。

“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最核心要素,要用课程改革的小切口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高巍巍说,打破区域间、学校间、学科专业间,甚至是教育形态间的壁垒,重塑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当前的国际共识。

【“还未找到一家合适的企业同向而行”】

会上,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8所高校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了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

在此之前,上海已有半数高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见,聚焦教学能力的提升,早已成为共识。

“在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我们还未找到一家合适的企业同向而行。”徐雷说,企业需要更了解教育,高校也要和企业沟通,中间缺乏一个桥梁。这有点像科研成果转化,最难的就是孵化之前。

广州视睿(希沃)副总裁魏振水,曾在体制内教育系统工作了31年。在他看来,企业技术和高校教育之间存在鸿沟,懂技术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对技术还是比较陌生。“企业已经融入教育数字化过程,相信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需要合力——高质量的合力。高校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对于“今天怎样给大学生上课”,“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的评比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探索。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