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部分小区出现“六分类”“八分类”,更麻烦的事为何还要坚持?
分享至:
 (109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23-05-25 06:18
摘要:垃圾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条件成熟,可以鼓励更多小区尝试精细化分类。

近4年,上海2400多万人对一项“新时尚”情有独钟,持续付出时间、精力,贡献热情、智慧,让四类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彼此划清了界限。

如今,一些社区居然不满足“四分类”,开始尝试“六分类”“八分类”。

做好“四分类”已不容易,并非强制要求的“六分类”“八分类”为何会出现?居民们为何愿意尝试更麻烦的分类方式?

多只袋子

5月24日早晨,杜鹃路55弄小区居民张金龙一如往常,拎着前夜分类打包好的湿垃圾走向定时投放点。奇怪的是,他手里拎的湿垃圾分成了两只袋子。

谜底在定时投放点揭晓,上海小区里常见的四分类垃圾桶变成了5个,多出来的那个也装湿垃圾,不同的是,上面贴有提示:“餐前垃圾”。一旁,原来的湿垃圾桶也贴有提示:“餐后垃圾”。

除了湿垃圾分成两类,该小区还将旧衣物(废弃纺织物)从可回收物里单列出来,定时定点投放、收集,每两周清运一次。于是,便有了“六分类”。

“3年前就开始了,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张金龙坦言,刚开始“六分类”时,的确嫌麻烦,但养成习惯后,感觉和以前也没差多少,只要注意倒“餐后垃圾”时再准备一个袋子就行,不要和之前洗切菜时扔的“餐前垃圾”混在一起。至于旧衣物,本来换季时就要整理出来,又不是天天扔,单独分类出来,居民们普遍没意见。

张金龙笑着说,因为“六分类”,他和邻居们往菜市场跑得更勤了,因为买菜时可以收集不少袋子,毕竟现在每次扔湿垃圾要配两只袋子,消耗量加倍了。后来觉得这样不环保,他还用大水瓶做了两个简易式垃圾桶,倒完两种湿垃圾后,回家冲一冲又能用。其他邻居看到了,也学了过去,让水瓶有了第二次“生命”,分类和环保兼得。

花木街道牡丹第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舒征表示,将湿垃圾分成两类,仅需举手之劳,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让大家熟练分辨“餐前”和“餐后”。

指着定时投放点大棚一侧的宣传栏,舒征念出了一段快板:“菜皮鲜花瓜果皮,餐前垃圾做肥料;剩菜剩饭和内脏,充分燃烧利环境。”

“如果还记不住,那就记住‘素的、没烧过’就是餐前垃圾,其他都是餐后垃圾。”舒征说,推出“六分类”前,街道和居委会多次征询居民意见,还花了3天进行“地毯式”宣传,安排志愿者手把手教会居民分辨餐前、餐后垃圾。现在3年坚持下来,“六分类”已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在万航渡路上的桂花园小区,“四分类”更是变成了“八分类”,在保持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类不变的基础上,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等5类。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麻烦的分类方式,桂花园的居民已坚持了7年。

记者在桂花园小区看到,原有的蓝色可回收物桶成了玻璃专用桶,在传统的四分类垃圾桶旁,4只颜色鲜艳、干净整洁的大布袋用金属支架撑开,每只布袋开口后方的墙上贴有提示,明确告知居民可以扔进袋子的可回收物种类,现场没有异味、没有蚊虫,这样容易亲近的垃圾分类环境让不少人有好好分类的“冲动”。

认同价值

“在别人看来麻烦的‘八分类’,在居民看来反而是省心,正是这份认同感,让我们坚持‘八分类’至今。”桂花园小区居民代表盛新华告诉记者,“八分类”并非全市的强制规定,要让居民充分了解并认同其意义,才可能持久自觉地“多此一举”。

盛新华介绍,桂花园是仅有150多户居民的小型社区,公共空间局促,不在投放的时候就将可回收物细分,保洁员事后就要把可回收物桶放倒,“摆地摊”进行二次分拣,不仅影响居民通行,污水、异味、蚊虫也随之而来,“八分类”后,效果立竿见影,有时候一整包可回收物连一根“刺”都挑不出,每天直接装车运走。

此外,可回收物细分后获得的部分收益作为对保洁员的激励,让保洁员更加卖力,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居民每天进出时都有一份好心情。“举手之劳就能间接美化环境,这也是精细分类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进一步增加了大家的细分垃圾的动力。”盛新华说。

在花木街道,169个小区目前已全部推行“六分类”,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街道,关键也在于居民实实在在体会到“六分类”直接带来的益处。

苗桐佳苑小区居委会和物业用房二楼,有一座漂亮的露台小菜园,时下,居民志愿者正用小区分出的“餐前垃圾”变成的有机肥种菜。

“和营养土按2:8的比例拌匀,收成很不错!我们已经连续3年把蔬果送给小区孤寡老人和热心志愿者。”培花新村第八居民委员会主任钱颖表示,很多居民参加露台小菜园活动后,彻底认同了将湿垃圾分为“餐前”“餐后”的意义,因为“餐后”湿垃圾含有大量盐分和油脂,做出来的有机肥可种不活花草蔬果。

在花木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废衣物经过人工流水线的二次分拣,细分为8大类,也得到了更多“重生”的机会。除了近两成的来料由于缺乏再利用的价值,作为干垃圾处置以外,其余来料均能物尽其用,其中约10%七成及以上程度新的衣物还将清洗、消毒后用作慈善捐赠。

所有废衣物的去向都会通过居委会、业委会向居民公示,对居民形成的是一种精神激励,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源头生活垃圾的精细分类。

“表面看是精细化分类,实质是让更多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的可能,通过‘反哺’社区,让居民实实在在地看到‘变废为宝’,进而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花木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嘉宁告诉记者,近年来的几次调研中,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仍有居民不理解扔湿垃圾要破袋,往深层次追究,这其实是对干湿垃圾的去向缺乏了解,他们并不知道,塑料袋会对湿垃圾的末端处置造成很大影响,这说明做垃圾分类工作,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分类是重中之重。

因势利导

纵观国际上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或地区,分类逐渐精细化是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背后的主要“推手”其实是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末端处置方式决定源头分类方式。

可以预见,随着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提高,分类标准还将调整,很可能在“四分类”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专项细分品种,甚至是类似日本等国家那样动辄十几类的精细化方式,而类似前文所述的精细化分类社区、单位也会越来越多。

2019年7月6日,在日本东京涩谷区惠比寿三丁目拍摄的一处垃圾投放点附近的指示牌,标明了各类垃圾的回收时间。在当地,家庭垃圾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各大类继续细分,例如资源垃圾分为矿泉水瓶、玻璃瓶、纸、铝罐、铁罐等。每种垃圾要按规定时间放在指定地方,丢弃大件物品还需另付费用。如果未按规定分类或未在指定时间投放垃圾,垃圾将被退回  新华社

不墨守成规,因势利导,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分类方式,正是上海多年来推进垃圾分类的长处之一。

近20年,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经历了5个版本: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

每一种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基本相同,正是由末端处置方式来决定。

上世纪末,上海刚开始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时,末端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所以最初是以垃圾能否容易降解、是否会对填埋处及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为主要原则进行分类。

此后,末端处置方式逐步向填埋、焚烧、综合处理等多样化发展,垃圾分类方式也发生变化:生活垃圾焚烧前需对废玻璃单独分类,以防玻璃进入焚烧炉后粘结炉排,引发机械故障,影响焚烧效果;而综合处理方式主要以堆肥技术处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

因此,2000年以后,上海采取了“一市两制”的分类法——在焚烧厂服务地区实行“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的分类方式;在其他区域实行“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

本世纪初,可回收物由于价值低、收运处置体系运行不畅等因素,开始大量混入生活垃圾。从2007年开始,上海在居住区实行“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

2007年8月7日,在上海瑞南新苑小区生活垃圾处理点拍摄的四色垃圾桶。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对应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  新华社

2011年4月11日,设在上海街头的一组四色垃圾桶  龚星摄

上海世博会后,上海生活垃圾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有四到五成为食源性的易腐垃圾,即湿垃圾。借鉴台北案例,结合自身实际,上海从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这一模式如今演变成“四分类”。

将湿垃圾尽可能分离出来,可有效增加焚烧垃圾的热值,提升焚烧效率,同时避免有害气体的排放,因此“干湿分类”为基础的“四分类”十分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表示,目前实施的“四分类”是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得到肯定最多的标准,也是当下最能匹配末端生活垃圾处置实际情况的标准。但不能排除将来有更适合的标准来取代“四分类”。垃圾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条件成熟,可以鼓励更多小区尝试精细化分类。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文中图片:陈玺撼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