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新时代党员干部讲觉悟、有觉悟,需处理好这五组关系
分享至:
 (2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苗天宇 何云峰 2023-05-26 07:37
摘要: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都很强调从觉察到觉悟、从渐悟到顿悟的思想演进路径,要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讲觉悟、有觉悟,需注重“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

「公和私」

公生明,偏生暗。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公和私的关系有过深刻而丰富的阐释,既不排斥和否定“私”的存在,又强调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反对因公废私、以公谋私。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公和私的关系时,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认清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出于公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个称职的党的干部。

二是铁面无私、秉公办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克服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是正直无私、公私分明,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搞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懂规矩、明事理,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义和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義)字上“羊”下“我”,代表执干戈以保卫财产。在古人那里,“义”是行为的应当或者适宜的标准。“利”原意指使用刀等农具收割农作物。这种生产活动为人类社会早期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春秋中期,“利”逐渐演变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指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常把义和利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进行过义利之辩。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义字为先,重义轻利。这个“义”是为民之义,把人民的利益和党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高,内在要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正确看待个人名利。

二是舍利取义,不为利驱。特别是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三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要锤炼高尚品德,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搞团团伙伙、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不做“野心家”“阴谋家”“两面人”,坚决做到对党忠诚、表里如一。

「是和非」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明辨是和非,要求“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是和非的关系时,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勤于学习思考,正确认识是非。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真正沉下心、扑下身地“学、思、践、悟”,把所学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是掌握科学方法,准确明辨是非。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增强干事创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增强政治定力,妥善处理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利益所动、不为诱惑所困。

「正和邪」

邪不压正,妖不胜德。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与本领。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谈及用人之道时说,用人当辨“正”和“邪”。他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类,将人归结为“六正六邪”。

所谓“六正”:一指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二指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三指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四指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五指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六指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

所谓“六邪”:一指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庸”;二指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三指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四指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五指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六指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险”。

魏征曾向唐太宗进言“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厉,不劝而自勉矣”,主张以“六正六邪”作为选拔人才、考核百官、实施奖惩的标准。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正和邪的关系时,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心正,不迷信邪。认识到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直面歪风邪气带来的问题、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身正,不回避邪。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歪风邪气面前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压倒歪风邪气。

三要行正,不惧怕邪。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应对策略,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苦和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奋斗是党员干部需要传承的优良作风,苦中作乐是党员干部需要弘扬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追求道德理想的过程中虽苦犹乐,“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非常欣赏弟子颜回,赞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以看到,儒家之乐是求仁得仁的精神愉悦。反之,儒家之苦是难以行得仁义之道的烦忧与苦闷。

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苦和乐的关系时,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苦为荣,吃苦在前。辩证看待苦与乐的关系,大力发扬“累并快乐着”的工作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豁得出、顶得上、扛得起,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二是以苦为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时时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麻烦、困难和损失留给自己,把方便、好处和利益让给人民群众。

三是以苦为友,善做善成。切实理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苦中干、干中成、成中乐的理念,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苗天宇,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何云峰)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