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唢呐博士”“一口气40秒吹懵老外”“唢呐世家”,加在刘雯雯身上的光环与头衔有很多。她穿着华丽演出服的形象与大众对“唢呐”的传统印象形成极大反差,媒体目光往往聚焦在她光鲜的音乐履历上。然而褪去光环后,关于她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大众却知之甚少。
上观新闻记者对话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由她亲口讲述自己与老师、与母亲、与唢呐的故事。
绿皮火车
刘雯雯求学路的记忆始于“绿皮火车”。
十几岁的她师从中国著名唢呐大师刘英。每周,刘雯雯的母亲准时带她搭上从济宁开往上海的火车,到刘英家中学习。在当时,对刘雯雯家来说,卧铺票太贵,因此母亲选择买一张坐票、一张站票。母亲坐着,带很多报纸铺在座位底下,让体格瘦小的刘雯雯躺在座椅下面,躺一晚便到了上海。
汗毛孔
刘英告诉刘雯雯,汗毛孔是检验音乐好不好最好的“工具”。
刘雯雯出身唢呐世家,从小便跟着同是唢呐传人的父母登台表演。“那时是90年代,还没有什么女孩吹唢呐”,刘雯雯告诉记者,小时候表演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不会告诉父母,但在心里会有一点排斥唢呐。之后为拜师学艺,在上海见到仰慕已久的大师刘英,她吹完一曲唢呐,刘英便把她收入门下。刘雯雯坦诚道自己那时吹得并不是很好。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刘英告诉她,能把自己汗毛孔吹竖起来的人,很少很少。
广场的演出
2017年,悉尼歌剧院的广场,一群外国人将吹奏唢呐的刘雯雯团团围住。
彼时,刘雯雯刚结束墨尔本的演出,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一齐转赴悉尼,准备与悉尼交响乐团合作的新春音乐会。在悉尼歌剧院门口的广场,谭盾准备给刘雯雯拍一段吹奏唢呐的视频。刚吹完,一群外国人围过来,欢呼鼓掌。那时刘雯雯意识到,唢呐虽然在中国很常见,但是国外受众对唢呐的认知还是太少太少。“那个时候,我就是特别自信、骄傲、自豪,以前的那种负担都没有了。”刘雯雯对记者说道。
庆功宴
刘雯雯印象里,有一次“特别”的庆功宴。
结束2018中国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后,刘雯雯照常参加与前辈、乐手们的庆功宴,聊聊演出感受。同行的母亲却将刘雯雯带回宾馆。刘雯雯不解,对母亲提出抗议,“人家老师们都在那里,我就跑回来”。没想到,母亲表示刘雯雯当日的演出问题颇多,有许多地方可以优化得更好,于是开始细细分析,一直讲到凌晨三点。同事们问“刘雯雯去哪了?”,别人答“被她妈叫走了”。回忆至这里,刘雯雯哈哈大笑,随即正色道,“听她讲过,在她那个年代,唢呐是女孩不能学的”。
接力棒
如今,刘雯雯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唢呐教师。
谈到唢呐未来的发展,刘雯雯直言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些年,刘雯雯做了不少“火出圈”的跨界尝试。将唢呐与爵士、流行、摇滚结合,把经典的《百鸟朝凤》改编成爵士风格,观众出乎意料地喜欢。2021年,刘雯雯开启“雯唢为闻”唢呐专场音乐会全国巡演,她这样为记者解释做唢呐全国巡演的难度:现在学生演奏一些传统曲目,吹五六分钟便已上气不接下气,而一整场音乐会则有一个半小时。这也是她为了接好前辈的接力棒所做的努力,“至少我自己要立住,才有能力教好学生”。
关于刘雯雯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她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更没有想过拿着唢呐能出名。但是,不论大家是因为唢呐关注到她、还是因为她而关注到唢呐,刘雯雯觉得都没有关系,“只要大家能够看到唢呐,我觉得就是最好的一个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