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培育“爱乡人”,同济大学“美丽乡愁”撬动乡村文化振兴
分享至:
 (3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2023-05-17 08:04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最近,在2023首届大理诗歌节上,来自同济大学乡土教育“水源计划”宝丰乡项目校的同学们,带着他们创作的诗歌《宝丰—我美丽的家乡》登上诗歌节启动仪式。而“水源计划”正是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传承人培育行动的举措之一。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是同济大学定点帮扶支援地。2013年,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彭婧在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当地一些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知之甚少、对家乡发展漠不关心”。当乡土文化原有的代际传承链条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而断裂,“空心村”中的留守儿童也难以从缺少文化根系的教育环境中,汲取自信与自我认同的养分。“青少年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急速降低,‘逃离家乡’现象愈发普遍,难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彭婧说。

孩子自己创作的山水诗歌亮相。

为此,同济大学团委发起“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传承人培育行动,以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为深耕点,开展了持续十年的文化下乡行动。通过制作乡土教育工具包,逐步推广到更多乡村地区,培养了一批“知乡、爱乡、建乡、守乡”的乡村接班人,形成了近100名乡村教师人才、1000余名乡村青少年、近2000名返乡青年的文化传承人队伍,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家园宝藏,我们一起守护】

只有乡村未来的传承人爱家乡、愿意留在家乡或者反哺家乡,乡村地区才能持续振兴。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启航点是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诺邓。在这里,公益团队从当地儿童抓起,培养“知乡人”“爱乡人”,撬动乡村文化振兴。

宝藏故事会的T型台。

2020年8月10日傍晚,诺邓村的“古盐局”大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诺邓家园一方志》成果展暨宝藏故事讲述会”热闹进行。

台上,诺邓村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正穿着由废弃材料制作的各色职业“时装”,手拿道具表演“职人T台秀”。台下,过道里立着线上直播的手机支架,贴满同学们和志愿者成果的展板环绕在院落四周,村民们正围坐在小桌子旁观看演出,桌上则摆放了瓜子水果,还有“新鲜出炉”的《诺邓家园一方志(第二期)·宝藏故事》。

《诺邓家园一方志》的雏形正是来源于当地儿童搜集乡土文化素材而成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下称《读本》)。

2014年夏天,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开展“我的故事我的家”诺邓古村传承人夏令营,带着当地孩子一同开展乡土调研,形成了大量一手资料与文化素材。随后,团队将素材进行整理,编写《诺邓乡土文化读本》,历时两年,《读本》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出版并发行1600册。

孩子们创作的文创产品。

不仅如此,团队创新地将项目式学习融入乡土教育,利用寒暑假开展乡土文化创变营,引导儿童自主开展传承传播乡村文化的公共活动。2018年,团队成功举办由儿童自主策展组织的“我的未来我的家”诺邓文化展览;2019年,团队为复兴诺邓传统市集,编写《诺邓家园一方志(创刊号)·盐马市集》,同时创立“一诺千集”诺邓文化创意市集,邀请村民下山摆摊,当天短短两小时为居民增加收入近万元。

在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引导下,每年八月都会由古村青少年共创发起一场社区活动,向古村内外的人生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瑰宝。比如,2020年聚焦“家园宝藏”主题,公益团队和古村青少年一起,更深入地走进诺邓的街巷、走访诺邓的村民,从人物、物件、公共空间切入,挖掘并传播宝藏背后的故事。

“盐文化是诺邓的根本”“诺邓的古建筑是很重要的宝藏”“作为红领巾服务站的成员,我可以为外来游客讲述诺邓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外来的公益团队,可以记录、展示诺邓文化。”……交流中,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诺邓的关系,对于家园宝藏的未来有了更多思考。

灯光下交流。

【返乡青年发挥“涟漪效应”】

返乡大学生是乡土教育的反哺者与接力者,公益团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激活涟漪效应,建立大学生返乡实践平台,形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机制,促进返乡大学生服务乡村、回馈家乡。

2015年,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彭婧带着30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返乡大学生,返回自己的家乡大理州祥云县,编写完成了一本近5万字的《七彩祥云我的家》读本。“在这次行动中,大学生们重新认识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找到了家园认同与自我认同。”

据此,同济大学团委打开“思路”——能否支持更多的青年“返家乡”开展社会实践?于是,同济大学团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共同发起“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形成“一方志·青年行动工具包”,为青年提供行动模板、课程赋能及资源平台,支持青年大学生为家乡编写一本《家园一方志》。

如何想到形成“工具包”?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羽捷介绍,为了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乡土教育的工作中,公益团队分门别类梳理工具包,降低门槛。面向文化梳理,公益团队形成“田野拾萃·文化梳理工具包”,为500余支大学生志愿团队、2000多名大学生开展返乡文化调查提供支持;面向乡土教育,形成“一方志·乡土教育工具包”,目前共研发20门主题课程包,为云南省云龙县、湖南西部贫困山区、西北地区的200余名扶贫志愿者、近100名乡村教师提供了乡土文化教育工具,等等。

截至2023年,“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已经开展6期,共支持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540个县市的2320名大学生作为家乡文化代言人,返乡编写地方刊物,传播家园文化。目前,已形成《一方志·水》《味道一方志》《一方志·家园宝藏》等多个主题的750余份地方刊物,并完成包括视频Vlog、手绘地图、家乡文化标识等多项地方文化创作。

基于涟漪行动成果,连续组织了5届“涟漪青年论坛”,4次线下展览,累计关注5万余人次,持续激起青年振兴家乡行动的涟漪。来自湖南岳阳的刘嘉欣,是同济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21级本科生,他和团队回归家乡的历史文化名村,于乡音和乡味中探寻山水智慧,通过多元文化传播成果让古村焕发“新辉”。他们说:“涟漪行动要泛起涟漪,涟漪青年要勇担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并把我们的家园宣传出去,是涟漪青年的初心与使命。” 

   

【“水源计划”赋能乡村教师】

乡土教育振兴的长效开展离不开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1年,依托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发起“乡土教育水源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云龙乡土教育发展。两年的持续探索,通过搭平台、建队伍、创课程,“水源计划”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土教育“同济模式”。

根据多年文化下乡的实践,团队研发出一系列链接乡土社区的特色课程,水源计划提供标准化课程盒,教师只需融入本土知识,就能便捷开展优质课程。2021年,首期“乡土教育水源计划”支持云龙县10所学校开展了14门乡土美育课,覆盖352名学生。宝丰中心完全小学使用了团队研发的“我绘我家乡”美育课程盒,老师们把宝丰古镇作为大课堂,带领学生观察古建筑的造型与纹饰,寻访老街的地道风味与烟火气息。废弃材料塑造的古桥模型、大红剪纸再现的古建筑窗格……孩子们发挥创意、施展巧手,尽情展现家乡之美。

“水源计划”通过系统化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乡土文化认知力、创新教育素养力及乡土课程胜任力。过去一年已举行培训10余次,覆盖乡村教师250余人次。此外,每期水源计划伊始,团队会发布申报指南,赋能教师构思乡土教育项目,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项目结束时,搭建乡土教育项目研讨平台,给予教师专业点评,提升乡村学校教研能力。

“水源计划”还设立了一批乡土教育创新试验示范学校。2021年11月,云龙县诺邓完全小学与宝丰中心完全小学2所小学挂牌同济大学乡土教育创新试验示范学校。2022年9月,水源计划参与学校从2所示范校辐射到全县12所学校。截至目前,水源计划共举办两期,支持云龙县86名教师开展69个乡土教育项目,受益青少年近1500人次。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同济大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