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学林随笔|现存海外的中国文物质量上乘、数量巨大,为何不少遭遇“冷藏”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明洁 2023-05-18 07:57
摘要:让更多中国故事被看见

这些年来,我在海外访学的过程中,尤为关注各地博物馆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和元素,发现中国艺术中内蕴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力量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挖掘。

2023年3月至6月,首个中国文物赴美展“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1368—1911)”在纽约向公众开放。该展对明清500年来的花鸟画派进行系统梳理,探讨了其承载的自然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并以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及优雅形式诠释了“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的主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还曾策划“幽居有伴:中国艺术中的隐逸与交游”主题特展,汇集从11世纪到21世纪的120多件绘画、书法和装置作品,探讨中国艺术如何诠释、表现“孤独与团结”的双重主题,启发人们积极思考破解时代困境之策。有国际媒体评论,从中国艺术中感受到了“一种让人奇异地感到安心的确定性”。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相关藏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青睐。它们正努力以多种方式加以开发利用,主要做法有:

一是举办特展,集中优势馆藏,策划专门展览。例如,德国德累斯顿铜版画博物馆在2021年首次将17世纪、18世纪的中国艺术藏品对外展出,包括120多幅康熙至雍正时期的姑苏版画、1000余幅明末至清初江南和广东地区的民间绘画作品,以及800幅欧洲画工模仿的中国风版画等,展示了明清以来中欧之间活跃的商贸文化交往,证明了中国文化对西方审美的深远影响。

二是组织巡展,利用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协议,在不同地区进行巡回展示。例如,美国亚洲学会举办了以中国陶瓷为亮点的亚洲文明成就展,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办展,之后远赴西班牙。

三是依托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对中国文物、文献进行专业修复并实现电子化上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将200多张“中国纸神专藏”进行了文物级别的修整,添加英文解说,然后悉数上网,供全球研究者免费下载使用。

在国内,上海博物馆与来自法国、英国、美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家的12家知名博物馆、收藏机构联合举办“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是早期全球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自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国人就以开放兼容的胸襟,努力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在世界各地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的中国文博馆藏日益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但从可持续发展与创建更美好生活的愿景着眼,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破解。

首先,研究和展示的品类不够丰富,不利于立体、全面展示中国文化。中国书画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占有镇馆之地位,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比较充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推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英国大英博物馆展出东晋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都曾引起极大轰动。但大体来看,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展过于聚焦书法、绘画两大品类的展览,虽极具中国特色,却不足以充分呈现中国文化的真实全貌。原本历史悠久、地域特色多元、立体的中国藏品,如陶瓷、青铜器、服饰、雕塑、刻印等,还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展示。

其次,展陈方式未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机会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阻隔,随时随地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博物馆也因此获得新机。但不少老牌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文物的展陈方式上还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比如,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对中国藏品的展示,仍以传统橱窗展示为主,缺少在线信息分享和手机互动程序。这对观众观展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再次,现存海外的中国文物质量上乘、数量巨大,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研究力量。很多国外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研究队伍,在展览策划和活动推广上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有藏品有展览,但缺乏准确的专业解读。2019年,大都会博物馆用年画来展示中国民间信仰,多幅作品在年代和产地的标注上都有失误。二是缺乏专业的策展人和研究者。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藏有3000多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绣品,但一直没有整理展出过,更谈不上专业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重要使命。中国文物在海外所遭遇的这种“冷藏”困局,呼唤着中国文博界的积极介入与作为。

一方面,要努力拓宽中国文博藏品的种类,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我们有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刺绣、雕版印刷、皮影戏、手工造纸等,戏曲、民乐和民间游艺也为海内外民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民间艺术雅俗共赏,是民心相通的极好载体和媒介。

可通过参与国际性民俗展演、与商业活动合作展售连台、与手工业者合作制作旅游纪念品等,将中国人民心灵手巧的伟大创造推向全球人文交流的前台,让具象化的中国故事既被听见,也被看见。建议研究加入全球化“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推出更多网上共享电子资源,让中国文化“365天在线”。

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各大博物馆积极走向世界文化交流前沿,广泛阐释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收藏与展示机构,是国家形象建构的生力军。国内各大博物馆应深入参与包括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内的国际博物馆官方平台建设,共享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博资料,派遣学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合作。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可呼应全球话题,推出中国内容,提出中国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国内各大博物馆还有必要与海外相关博物馆在展览、研究项目和管理人员等方面,建立稳定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在策展上予以指导或协助。

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强调、所期待的,“作为在我们的共同社会中受信任的机构和重要因子,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地位,可以创造联动效应,促进积极变化。所有博物馆都可以在塑造和创造可持续未来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研究员 李明洁)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正文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