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复旦院士团队遇到的难点,有望在这个新平台上得到破解
分享至:
 (4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3-05-16 06:01
摘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最近,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12个科研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进入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开启了商业化验证之旅。这个中心位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仅隔一条马路,让环境系师生可以便捷地切换角色——在学校实验室里从事基础研究之余,穿过马路就能到概念验证中心,与那里的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合作开发产品。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介绍,“概念验证”是近年来科技界的一个热词,已在全球很多城市落地,如北京发布了《关于征集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任务的通知》,杭州提出建设“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阿布扎比正在打造“一流技术验证基地”。

邹叔君等专家认为,上海可研究制定概念验证专项政策,并将它与标杆孵化器培育方案有机结合,引导更多高校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建设一批聚焦各个产业的垂直类概念验证中心。

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介绍,概念验证中心是一种高校与各类机构合作运营的创新组织,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支持,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旨在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2001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创业中心。第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美国高校为何要建这类机构?其背景是《拜杜法案》出台后,美国高校纷纷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将高校师生的发明专利许可给企业,然而经过近20年实践,仍有约75%的高校专利未能实现产业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与技术产品之间存在一条“断裂带”,导致很多企业和投资机构不敢接手转化这些成果。为了打通“断裂带”,高校在政府、基金会、企业等支持下建立概念验证中心,验证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

冯·李比希创业中心运作模式(来源:《2019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

“技术和商业是两种逻辑,只有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价值才能得到确立。”邹叔君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如果科研团队创业,融资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

欧洲研究理事会发布的《概念验证基金实证评估报告》显示,概念验证基金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在衍生新公司方面,20%的基金项目团队创办了公司,其他项目的这个比例仅为6.4%;在吸引资金方面,17.3%的基金项目团队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其他项目只有9.3%。

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概念验证

欧美的成功经验,给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提供了借鉴。去年11月,复旦大学环境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决定共同投入5000余万元,建立聚焦绿色低碳这一新赛道产业的创新平台。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5楼在装修,测试设备即将进场。经过现场答辩,复旦大学环境系的12个科研项目得到政策、技术、产业和投资专家组的认可,成为首批进入概念验证中心的项目。

复旦教授在专家评审会议上介绍科研项目。

根据计划,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今年9月揭牌运营。届时,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建民和6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在内的约100人团队将走进这个创新平台,与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合作,让他们的实验室成果得到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验证。

复旦大学环境系副主任安东教授坦言:“我们承担了不少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出的环境监测仪器、技术集成类产品往往在完成示范应用后就结束了,很难推向市场。”谈及这个痛点,他认为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对产品市场化工作不了解,由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只满足于实验室研究。

进入概念验证中心后,高校教师的这个痛点有望得到破解,因为市场化工作将由专业团队负责。为了集聚这方面的资源,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联合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上海环保科技园等多家单位,打造“技术研发—技术评价—示范应用—投资加速—产业化”这一全流程服务体系。

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副总经理乔维介绍,他们为概念验证中心组建了有20家企业成员的低碳环保创新联合体,其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这些企业愿意参与复旦科研项目的概念验证,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它们还从业务需求出发提出了一些技术难题,希望与复旦团队联合攻关。

概念验证和孵化器政策可衔接

对于概念验证这种成果转化模式,陈建民院士十分看好。他牵头的“智能气溶胶富集与可溶性无机组分联用仪研制”是进入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12个项目之一,获得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资助,已研制出样机。“得到这么多财政资助,我们可不能停留在样机或示范应用阶段,一定要把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国产替代。”陈建民说。

陈建民院士在专家评审会议上发言。

据介绍,这款仪器集成了气溶胶、可溶性无机组分监测两种功能,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8%,可利用富集浓缩等技术,灵敏地检测出大气中PM2.5等有害物质的生物组分和化学组分。

在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持下,复旦团队将改进样机,开发出可商用的首台仪器。陈建民介绍,各个项目团队在研发首台(套)设备时,可以与概念验证中心引进的世界气象局亚太地区大气观测仪器校准及研发分中心合作,得到国际权威的仪器校准和认证服务。这个机构的主任由德国教授阿尔弗雷德·威登索勒担任,体现了概念验证中心的国际化特色。

智能气溶胶富集与可溶性无机组分联用仪的示意图

虽然尚未正式运营,但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引起其他高校的兴趣。邹叔君透露,上海一所高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主动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系,谋划共建上海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我们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可以与多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合作,建立一批聚焦各个产业的垂直类概念验证中心。”

邹叔君和乔维认为,办好概念验证中心要基于市场化逻辑,集聚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产业资源和风投基金等金融资源,通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他们还建议,上海可在市科委设立“科研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培育”项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覆盖面更广的专项政策,扶持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概念验证工作。这方面政策可以与正在制订的《上海市标杆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衔接,让科研项目在概念验证中心完成验证、创立企业后,进入标杆孵化器,为科创产业注入创新策源力量。

【相关链接】东部中心聚焦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聚焦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挑战与机遇,深化国内外创新合作生态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型平台的数智化升级,完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提升供需对接效率,东部中心主导开发运营的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2022年问世。InnoMatch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解决企业创新需求,以数字科技打造技术、人才、服务和资本融合匹配的创新生态圈,提升科技成果对接产业和资本要素的效率,去年促成签约金额2.39亿元。

在渠道建设方面,东部中心累计布局国际分中心11家、国内分中心33家,其中长三角21家。在大企业协同创新方面,中心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如与华润医药共建上海国际医学成果转化创新中心,与七匹狼共建上海国际纺织产业创新基地,与微软上海共建上海人工智能产品验证中心,推动国际国内前沿技术成果引入和产业化落地。2022年,东部中心在技术转移方面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意向投入86.5亿元。

栏目主编:黄海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