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专访 | 他是《灌篮高手》中的“安西教练”,听程玉珠讲他的配音情怀
分享至:
 (106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3-05-08 20:27
摘要:专访配音演员程玉珠。

“现在放弃的话,比赛就结束了。”日前,《灌篮高手》票房突破6亿元,是近期最热门的动画电影之一,很多观众为国语版二刷。为电影中安西教练配音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国家一级演员程玉珠。

经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引荐,程玉珠1981年从上影演员剧团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创作部,在上译著名配音艺术家苏秀以及众多前辈的带领下走入译制配音的艺术之门。作为上译承上启下的一代,40多年来,程玉珠配了大量动画作品,包括1999年央视动画《西游记》,电影《玩具总动员》《冰川时代》《怪物史瑞克》《功夫熊猫》《里约大冒险》等,也曾为《奥特曼》系列电视剧、《魔兽世界》《原神》等热门游戏作品配音。

B站网友整理的程玉珠主要配音作品

50后的程玉珠坦言,尽管配了《灌篮高手》,自己不太了解80后、90后的情怀,但谈到自己热爱的译制配音事业,他妙语如珠,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这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

一个多小时配完安西教练

听说记者想要采访《灌篮高手》的配音故事,程玉珠一开始婉拒,“很遗憾我讲不了太多。”电影《灌篮高手》4月20日上映,国语版配音在3月录制,程玉珠录制安西教练只花了一个多小时,“那天我正好有空,去了录音棚后,现场拿到剧本,立刻投入配音工作。”

《灌篮高手》配音聚集了130多名配音演员,被观众誉为“聚集了配音圈的半壁江山” “代表当下中文配音最高水平”。据《灌篮高手》配音导演藤新介绍,戏份较多的“湘北五虎”、安西教练、彩子都采取试音的方式挑选。

《灌篮高手》是80后、90后一代人的回忆,很多年轻配音演员听说要配《灌篮高手》,走进录音棚时,身体还激动地发抖。程玉珠很平静,试音现场播放了电影中的片段,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灌篮高手》,“我知道有这么一部动画,但播出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了解并不多。”

试音结束后,大约过了一两个星期,才开始正式录制。安西教练的台词比较集中,基本都是在比赛场上和球员之间的交流。程玉珠没有完整看过全片,靠着几十年的译制配音经验迅速抓住人物特点,“我是根据日文版的配音来创作,选中我试音,应该也是这个理由吧。”

录制是在上海,配音导演藤新现场跟他说戏,介绍台词的具体情境和角色心境。“电影里的安西教练总体是一位沉着、善良,话虽不多但很有力度的老者。尽管台词中显示他是前国手,配音导演建议我不要过度表现他运动员的特质,我根据日文版配音的声线、语言节奏来调整,比如情绪如何转换,某句话是放出来一点还是收进去。”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灌篮高手》国语版预告片是临上映前录制的。此前该片在中国台湾上映时,台湾配音演员也录制过一版预告片,从预告中能明显听出,两版安西教练的语言节奏不同,台词翻译方式也不同,程玉珠的版本说话节奏更慢一点,更有慈祥老者的感觉。

有“但”,必定要改词

《灌篮高手》录制比较顺利,在于台本翻译较为严谨。“台词中有‘但’,我一定要改词。”程玉珠认为,译制片台词要意译、要朗朗上口,而现在很多台词都是直译,文字不流畅,观众听着不容易理解。“比如英语中,常用But表示转折,很多翻译一律翻译成‘但’。比如问‘你吃了吗’,答‘吃了,但,没吃饱。’这样的台词放在书面语中可以,在生活中不会这样表达,因为中文表示转折的语言太丰富了。”

他觉得,现在很多年轻翻译外文水平都不错,但中文一般。尽管意思翻得没错,却不考虑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差异。有次,他给一部日本动漫电影配音,发现这位翻译全是日式语言表达方式,剧中人物的语言节奏不对、口型也对不上,根本无法配下去。“好多观众觉得上译的老电影精彩,实际上最主要的是台词翻译得精彩,有好的台词,演员才容易表达,演员配得精彩,才能够吸引观众。”

藤新曾表示,自己花了大量功夫在《灌篮高手》台本润色上,不仅参考出版社的漫画版经典台词,也做了一些本地化处理。在上译的流程里,这叫作“初对”,也就是把翻译剧本重新进行编辑梳理,使剧本台词在忠实原剧的基础上更容易被观众理解。

当年,上译老厂长陈叙一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译制生产流程,包括第一次看原片、翻译剧本、初对、选定合适的配音演员、复对、实录、鉴定补戏、混合录音等,要保证译制质量、创作精品,这样的流程缺一不可。

在上译录音棚外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组《运虎记》剧本,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就是当年配音导演所做的初对工作。程玉珠介绍,剧本翻译完成交给导演后,导演要跟翻译和口型员一起把整部戏每一句台词从头到尾初对一遍,看翻译是否准确,口型长短是否合适,以及台词语气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色彩。

这是很大的工作量,《运虎记》摊开的那一页剧本里,几乎每句话都做过修改。

在上译录音棚外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组《运虎记》剧本,写满了导演的修改痕迹。钟菡 摄

现在由于录音方式发生变化,加上市场经济大潮下追求效率,配音流程简化在所难免,但在程玉珠看来,有些流程是不能简化的。比如很重要的鉴定环节,录音完成后,导演、翻译、演员、录音师等都会到场参与鉴定,这也是演员最害怕的一个环节。“以前鉴定是把影片中音乐效果拉掉的,只留演员的对白声,如果口齿不清、逻辑重音不对、台词表达不到位等,所有的毛病一听就听出来了。”

他进上译后配的一部戏《现代启示录》中只有一句台词,在现场鉴定时,陈叙一当场指出,“这句话情绪不对,是谁配的?”程玉珠脸一下子红了。这句词重配了好几遍才过关,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张瑞芳是伯乐,苏秀带我入门

随着国产动漫和游戏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配音,想要成为配音演员。程玉珠也曾为上译培养年轻配音人的“唯优学院”声训营上课,他告诉学生,一定要先学会表演,“如果你不会表演的话,那么你就无法用你的语言来演绎一个角色。”

老一辈配音演员几乎都是从影视剧演员转行做配音的,程玉珠亦然。20世纪7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到崇明长江农场招演员,彼时在文艺宣传队的程玉珠入选,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培训班,同班同学还有著名演员陈冲。

入团后,程玉珠拍过几部电影。当年轰动大江南北的《405谋杀案》里,有一场东海市公安局干警钱凯去找橡皮阿三的戏,和他围坐一圈打牌的“阿飞”里,那个穿条纹短衫的就是程玉珠。

程玉珠在《405谋杀案》中

由于当时年纪轻,资历浅,程玉珠演的都是小角色。有次去星光电影院看电影时,剧团前辈张瑞芳正巧坐在他旁边,得知程玉珠拍戏机会少,主动关心,“小程,你声音条件挺好的,要不要去译制厂试试?”这让他受宠若惊。不过,张瑞芳也提醒他做好思想准备,“我去译制厂配音时,他们抓我的毛病一抓一大把。你先去试试,最后能不能进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程玉珠与张瑞芳

1981年的一天,程玉珠第一次走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也第一次见到了久闻大名的老厂长陈叙一。陈叙一和他打了个招呼,就让配音演员尚华带他去录音棚学习。那是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大录音棚,最多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人录音。现场有两个话筒,一个是固定的,另一个由专业话筒员操控,轮到谁说话,就把话筒递到这位演员嘴边,还要通过推拉控制远景和近景。

那天,他们正在配《少林寺》,棚里一片“嘿”“哈”声。配音导演是苏秀,影片导演张鑫炎也在现场。话筒是德国进口的,但当年灵敏度有限,要配出武打片的热血气势,得靠演员真情实感地喊。程玉珠进棚时,正赶上大伙儿配累的时候。童自荣为李连杰饰演的觉远配音,喊得尤其厉害,哑着嗓子连说,“我嗓子不行了”,已经完全不是大家熟悉中“佐罗”的声音。

要进上译,先有两年考察期,程玉珠跟着苏秀学习,一边试一些小角色,一边做口型员。“刚学配音时,她一直和我说,‘你的语言节奏不好’。开始我不能理解,我会唱歌,应该节奏感还不错,后来才明白,她是指我听影片原声时,没有抓住演员的语言节奏。”

程玉珠与苏秀

要突破短板,做口型员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做口型,需要根据原片中演员的每句台词记录下它的音节大概可以容纳多少个汉字,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说话节奏都不一样,台词字数也不一样。“当时上译一年大约译制十来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是我做的口型员。”

当时使用胶片放映,如果一段戏来回放映太多次,胶片容易损坏。上译为了节约资金,一些彩色影片的工作拷贝会用价格更便宜的黑白片,但也带来一个问题,黑白影像中看不太清口型,有时候只能根据大致的声音节奏来。因此,很多经典老片尽管配得精彩,口型上却不是完全对应,这也是当年的一个遗憾。

复对时,口型员需要把每句台词都给其他演员对一遍,原片演员一开口,自己就要跟着说。“有了那几年口型员的帮助,我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语言节奏上都学到了不少,也算是进了配音的门。”程玉珠说。

配音演员要能坐得住

做配音演员需要“熬”。从演员剧团到上译,一开始,程玉珠觉得老是坐不住。“在剧团时,天天在外面跑惯了,忽然到了一个整天坐着不能动、严格上下班的集体里,有点不适应。”那时候上译每天早上8点上班,5点下班,即便没事做也一定要进厂。而且,大家的时间观念都很强,尤其陈叙一就住在单位附近,每天7点多就进厂坐在门口,8点一到,他准时按下桌上的电铃,这边开始放电影,那边口型员就在数字数了。

刚进厂没几天,程玉珠进录音棚配音。门一关,大家顿时安静下来,突然配音导演杨成纯喊,“是谁一直在发出声响?”程玉珠的脸一下红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在下意识地敲着隔音板,就像很多年轻人不经意间会做出的小动作。

当时没有吸音海绵,用来隔音的是一种玻璃纤维材质,外面包着铝网,轻轻碰一下就咚咚响。老式录音棚里会留一个通风的小窗,有时一道太阳光从窗口射下来,程玉珠能清晰地看到光束里飞满了闪闪发亮的玻璃纤维。“老演员常说,录完了要赶紧从棚里出来,那些东西对身体有害。”

上世纪90年代,程玉珠、于鼎、赵慎之在上译录音棚中配音

以前是模拟录音技术,一部影片通常花费一两个星期到半个月时间录制。一场戏大约一到两分钟,进棚后一般先看两遍片段,无声对一遍,自己跟一遍,然后再录一遍,如果没有问题,回过来再听一遍,当中出错了,可能要重录好多遍。最怕的是一群前辈在前面录戏,自己接最后一句,台词可能就两个字“好的”,如果口型没对上,或者情绪不对,所有人都要跟着重录。“压力很大,所以演员有一个排戏的过程,有人是为了记台词,有人是为了掌握语言节奏。大家都觉得,进了录音棚后,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比别人‘慢’,这也是老译制片人的一种精神。”

让程玉珠最终留在上译的那部电影是《游侠传奇》,这是他第一次配主角。他记得苏秀常说,“好的译制片要准确把原片的意思传达给中国观众,配音演员要做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贴近这个角色,真情实感地传达给观众。”程玉珠的声音雄厚,像是京剧中的“铜锤花脸”,常常配一些体格壮硕的角色,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海格,或是大反派,比如《功夫熊猫》中的大龙。“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声音位置,也就是人现在常说的声线。”

很多年轻人熟悉程玉珠的声音,是因为游戏《魔兽世界》中的伊利丹,其经典台词“我被囚禁了1万年”他还能张口就来。现在网上常有“配音演员是怪物”的声线剪辑,在程玉珠看来,百变声线并不难,“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配音演员要根据角色特点来寻找符合的声音位置。”他觉得,配音演员要能控制自己的声带,比如在一部电影中,他配了一个哑嗓子,说话时要保持把声带“掐”掉一半的状态。

几年的口型员经历让程玉珠对译制配音工作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在配了大量作品后,程玉珠又做起配音导演,他导演的作品《功夫熊猫》曾获2009年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译制片奖。“我进厂后不久,老一辈配音演员陆续退休,作为年轻一辈必须要顶上去。”

小时候的味道是回不去的

同样是日本动画电影,《铃芽之旅》上映时,全上海几乎难见国语配音排片,但如今不少影院都把黄金档排片给了《灌篮高手》国语版。不少影院经理表示,《灌篮高手》是近年来少有的国语配音排片较多的电影。相比日语版,许多观众觉得,小时候看过的国语版才是自己的情怀,但也有人认为原版配音才更符合导演本人想要的感觉。

如何看待情怀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程玉珠曾为日本连续剧《奥特曼》系列中的乡秀树、村松队长等角色配音。不过,《奥特曼》系列并非如网传般由上译出品,而是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导演陈茂林、旁白王洪生等都来自上海青年话剧团。“日本人的说话节奏比欧美电影要夸张,语言的逻辑重音更重一点,说话都比较使劲,在配音时,要抓住他们夸张的特点。”程玉珠说。最近,《奥特曼》推出最新电影版,很多人对中文配音不满意,认为不是童年的味道,程玉珠认为,观众觉得不够“情怀”,其实更多是因为时代变了,译制配音方式发生了变化,观众的观看情境、审美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小时候看的感觉,现在不可能找回来了。”

译制配音一直在跟随时代变化。给学生上课时,程玉珠常被问起“译制腔”,他发现,最早一代影视演员大多是舞台话剧表演出身,而早期话剧表演受到戏曲的影响,他们的台词时常带有“念白”的舞台腔调,当这些影视演员去配音时,会下意识地把舞台腔带入配音领域,久而久之形成所谓“译制腔”。“现在电影表演越来越贴近生活,配音上也逐渐要求生活化,但这绝不是‘水’,译制片台词无论嬉笑怒骂,宗旨都是要让观众不看字幕也能够听得明白。”

不知从何时开始,观众已经养成看字幕的习惯,不管国产片还是进口片,一律看字幕观影。尽管原版电影可以做到原汁原味呈现演员的表演,但很多直译的字幕并不能体现原片在台词上的艺术魅力。

由于市场长期对配音版冷落,导致译制创作缺乏足够重视。《灌篮高手》带动“国语版热”后,程玉珠希望观众能够更多关注译制片,影院也多排国语版电影,让译制片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才能在观众的批评建议中不断进步,创作精品。“很多欧洲国家都要求好莱坞电影经过译制配音才能进入市场放映,中国语言文化如此精彩,配音版让电影市场更丰富。”


后排左起:王汝刚、史凤和、程玉珠,前排左起:陈冲、葛燕萍 上海影协原秘书长葛燕萍 提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