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正式在全国见诸报端,著名的“四千精神”得到概括,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在“四千精神”的支撑与引领下,温州、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众多创业者、企业家从小生意做起,凭着对市场的灵敏嗅觉,敏锐发现商机、善于把握时机、主动捕捉契机,将“小生意”谈成“大买卖”、“小商品”汇成“大市场”、“小作坊”变成“大企业”。
今天,重温“四千精神”,需要透过变化找寻精神的理论内核,进而实现价值的延续与升华,为新征程再奋斗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走遍千山万水——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之吻”而获得灵感,他们通常勤奋实干。那些急于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创业者,往往容易做错事、走错路,最终导致创业失败。成功的企业家擅长从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中发现市场机遇与发展机会,包括社会环境变化、认知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变化等。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温州人、浙江人乃至长三角人从家乡出发,走遍千山万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信息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通过“行万里路”,感知到了经济社会脉搏的跳动,并敏锐地将其转化为投资契机。
据老一辈供销员口述,从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就开始跋山涉水,出去跑业务。有的拿着地图看哪个城市大、交通方便就去哪里,如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有的首选工业基础较好的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有的则选择去贵州、新疆等相对偏远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大展拳脚”。
新时代,很多新领域新赛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比如,我国已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10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涵盖加工制造、科技研发、商贸物流、农业、资源利用等类型。要坚定地“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整合“朋友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说尽千言万语——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和亚当·布兰登勃格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间应当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
1980年,我国正式发出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至4700多万户,呈现出“56789”的生动局面,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得益于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家、创业者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分享商业信息、共享商业机遇、结成商业伙伴,催生了民营经济的裂变式发展。
“说尽千言万语”蕴含着企业家、创业者合作共赢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长三角一带的几十万名销售人员“说尽千言万语”,真诚地与产业链上下游洽谈合作、分享利益,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上世纪90年代,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群体需求,我国东南沿海涌现出一批民间商会、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套基于群体自愿遵守的合作共赢机制。它们通过“千言万语”化解行业内部纠纷,组团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提高本土产品的知名度,协调和沟通政企关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当今世界正面临大变局、大变革,要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的精神,发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拼劲以及不怕苦、能吃苦的干劲,在“抱团出海”中闯出新路、闯出名堂。
想尽千方百计——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就需要一种“勇于探索精神”,探索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新组合”,并把这种“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
“想尽千方百计”指的是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正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我每天甚至连睡觉都在想着自主创新,否则就会被淘汰。”危机倒逼创新,创新催生巨变。在“四千精神”的引领下,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
新时代,众多创业者、企业家纷纷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将大数据、5G、云计算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等嵌入企业经营与产业链条,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装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与上下游在线拓展业务,结合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提升企业决策效率、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逐步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
“想尽千方百计”就是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想方设法搞创新,善于抓住商机,善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吃尽千辛万苦——
中华民族是具有奋斗精神的伟大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坚持发扬奋斗精神。
位于浙南的温州,早年交通条件极为不便。但温州人“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了第一座集资建造的机场——龙湾国际机场、第一条集资修建的超长公路桥——温州大桥、第一条集资修建的股份合资铁路——金温铁路。今天人们称赞的“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正是温州人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压力测试中强体魄,在大风大浪中显韧性。在长三角,还有更多的奋斗故事。比如,台州人靠“出硬股、打天下”,开创了股份合作办企业的先河;苏南一带的乡镇企业聘请“星期日工程师”,让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流动起来;在义乌、永康等地,“五金工匠走四方”,硬是用“拨浪鼓摇出大市场”。
当年“创业吃别人吃不了的苦”,现在“我们要继续开疆拓土”。新征程上,众多创业者、企业家心怀“国之大者”,把突破“卡脖子”难题作为重要使命。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智慧”“中国毅力”。
总之,“四千精神”集中体现了勇于变革、善于拼搏的时代风貌与群体品格,它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走遍千山万水”,才能有所开拓;“说尽千言万语”,才能推进合作;“想尽千方百计”,才能实现突破;“吃尽千辛万苦”,才能走向成功。这是实践凝结的品格和智慧,也是踏上新征程的宝贵财富。
(作者:温州商学院教授、温州市“两个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杨平宇,温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温州市社科院院长 潘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