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专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双重突破
分享至:
 (4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3-05-04 06:21
摘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意蕴。

4月2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论坛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体系’建设专题交流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朱国宏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认为,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及不断演进来看,我们在不断积累经验。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人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设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其根本原则就是确立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目的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发展中国的事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没有必要用西方所谓现代性给自己设框。要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坚持守正创新,而不是套用某些概念。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欧阳康教授指出,从起源上说,西方现代化发轫于文艺复兴,是自主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发生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境遇,曾是被动接受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其他现代化类型没有的特点和优势。目前对于中国特色讨论得较多,对于共同特征则讲得较少。现代化究其本质而言,体现出六大特点: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名誉所长潘世伟教授指出,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动人类现代化走出单一格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不再局限于西方。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新潮流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回顾历史,无论社会主义还是现代化,在后来的实践当中都出现了重大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一种突破和创造。因此,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双重突破:既突破了西方的传统叙事,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的经典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黄慧珍编审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应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规律探索上,还要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转识成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从“以物贯之”走向“以道贯之”。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认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等方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巍教授认为,要在大变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人民性和安全感。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呈现发达的经济、世俗化、城市化、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它们共同构成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尺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指出,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市场独特的牵引作用,推进科技领域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都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方松华研究员认为,正是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历史与中国百年探索历程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所蕴含的内在合理性才逐渐彰显,这也是为什么原先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必然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研究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现代国家对政党的内在需求就是把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实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与政党—国家之间的双向塑造。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研究员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应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为主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文内图: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