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科创策源力①| 复旦此“雨”知时节
分享至:
 (95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23-05-05 06:04
摘要:如果学者“不是在争取经费就是在争取经费的路上”,就鲜有时间深入思考,也很难提出好的科学问题

编者按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对于相关创新主体,当务之急是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助其深耕前沿领域,能干事、干成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今起推出“科创策源力”系列报道,关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活力因子”——平台和机制创新、生态和体系建设等。


只要不出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聂明教授有一个习惯,回家吃了晚饭还要回学校做科研。他坦言,很享受这样纯粹的科研时光。

如何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身?作为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近年来“厚植”基础研究“沃土”,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支持,让科研人员有更大自由探索空间。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大学应该营造一种更宽松的学术生态,如果学者“不是在争取经费就是在争取经费的路上”,就鲜有时间深入思考,也很难提出好的科学问题。

【只要有一个独到的点子,就有可能被支持】

201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聂明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当他经过温室大门时,空调的凉空气让他感到舒服,但当他走开时,这种感觉消失了,酷热再次袭击了他。那一刻,一两秒内发生的这种温度变化启发了他。

在大多数先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中,环境温度被简化为平均温度范式。聂明研究的是土壤中碳的分解,如果平均温度变化不大,但温度的波动起伏较大,是否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他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一到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召集组员开会讨论。

当时,为模拟不同温度变化场景需购买变温培养箱,聂明申请了复旦大学“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不到一个月,科研经费就到账了。“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以往我们申请外部的科研经费,大多也要第二年才能够用得上。”聂明告诉记者,“做基础研究,创意很重要。这样的项目,我身边很多青年科研人员都获得了支持。”有了这笔科研经费,聂明的灵感“偶得”得以第一时间“落地”。

聂明在展示变温培养箱。黄海华 摄

青年正是最富创造力的时期,那些天马行空的“一闪念”可能就蕴含着颠覆式创新。复旦大学自2017年起就设立“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目的是在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起步阶段,引导他们从“0”出发勇闯“无人区”,鼓励探索性研究。

“只要有一个独到的点子,就有可能被支持。”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覆盖面广,已支持600多个“点子”,支持经费从二三十万元到五六十万元不等,力图打造追求原始创新的浓厚氛围。

【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可自主调整科研计划】

聂明的“偶得”故事还在继续。

202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基础研究特区”,复旦大学是首批三家试点单位之一。市政府每年向每个“特区”投入2000万元,持续五年,试点单位以不少于1∶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同时还在科研团队建设、科研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复旦大学遴选了首批17个有潜力的项目,将其纳入“基础研究特区”,聂明的课题正是其中之一。

此时,从一个灵感起步的“温度波动”研究已经有了眉目,聂明正踌躇满志地准备长时间深入研究下去。“基础研究需要投入时间,急不来,而‘特区’的支持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可以静下心来做研究。”聂明说。

他拿到此项目第一笔经费后,“招兵买马”聘了两位博士后,开展了大规模野外实验,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今年1月,聂明课题组创新性发现“温度波动适应”新机制,为提高生态系统碳循环反馈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上,编辑部将其作为重点论文推荐,配发了社论。


聂明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


“这是我做科研以来获得的最大单笔资助,使用起来比较灵活,不用列详细预算,还可随时调整科研计划。每年只需报告一下科研进展,字数也不限制。”聂明说,这是对科研人员极大的一种信任。

复旦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至今已有两批共37人入选“基础研究特区”;入选时平均年龄约38岁,最年轻的29岁,“特区计划鼓励原始创新、交叉融合的学术思想,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战科学难题、攀登科学高峰,同时也尽力通过各种保障措施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心无旁骛。”

【心态、状态背后,是生态】

什么是理想的基础研究环境?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认为,最重要的是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不用担心经费会被“砍掉”。其次,考核也是需要的,比如业内专家评议,不唯论文不唯“帽子”。

复旦大学从2013年起施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2019年进一步设立了“原始创新重点支持计划”,对突出科学研究原始创新、突出前沿核心技术源头创新、突出青年科研人员实施个性化支持,项目支持额度可达千万元,同时根据申请者的实际需求,在空间、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给予支持。

张远波团队依靠学校这一稳定支持干了件大事——率先在国际上研制出用于新型二维材料研究的超高真空样品制备系统。多数二维材料在空气中非常容易变质,量子特性也会随之消失。能否将整个样品制备流程放入超高真空环境?这需要克服许多工程上的难题。自主研制设备本身就需要一大笔钱,但大多的科研项目中,设备费所占比例都比较小。“我们开始做这件事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设备。”张远波说。

超高真空样品制备系统

基础研究是“源动力”“元实力”。2021年起,复旦大学着力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瞄准拟突破的关键领域,组建培优团队,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的学科土壤。

日前,由张远波牵头的“低维量子材料”项目团队因为前期系统性、出色的科研基础,又获得上述计划的支持。“这一领域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这里没有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张远波笑着说,团队里的年轻人冲劲都很足,大家都想着怎么做出更好的工作。


张远波

这样的心态、状态,在复旦大学不是个例。当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础研究贵在创意、前瞻、深耕。在当前仍以外部竞争性经费为主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下,作为基础研究的直接“组织方”,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能否利用有限的资源,看准创意的价值、前瞻的方向和深耕的力量,及时上前一步,伸出托举之手,就显得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这种“及时雨”般的支持是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最需要的。

心态、状态背后,是生态。从“有一个独到点子就可能被支持”到“可自主调整科研计划”,从面向个人到面向学科,复旦大学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的支持生态,让科研人员有确定感、价值感。这让我们对未来高质量科技创新充满了期待。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除署名外,由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