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儿童医院有位“牛哥哥”,他建起一座“病房学校”,把“可怕的地方”变得很快乐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7-07-31 07:16
摘要:患儿被服务的需求逐渐满足,钮骏又观察到另一个问题:近年,社会上公益氛围越来越浓,不少人会打电话到医院来要求做志愿服务;但让他们做什么服务,成了难题。“志愿服务不应该是志愿者跑过来,做些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而应该在服务中有所收获与成长,唯有这样,志愿服务才能长久。”

盛夏的一个下午,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病房,走廊尽头的一间房内,两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正专心摆弄着彩色橡皮泥。他们看起来与普通孩子有些不同:淡蓝色的病号服、大大的口罩,最明显的是“小光头”。其中一个孩子左手上还插着输液针,黄色的药水从他头顶上的输液瓶慢慢流向手臂。血液(肿瘤)病房收治的大多是白血病患儿。


“牛哥哥,你看我捏得像不像?”一个孩子将一只“小蛋糕”,举到了身边一位穿着白大褂的男医生眼前。这位带着黑框眼镜、长相有些“卡通”的男医生,眼中泛起慈爱,用宠溺的语气说“像,真像”。


男医生叫钮骏,是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陪孩子捏橡皮泥、讲故事,并非他的全部故事。


白血病是个让人揪心的词语。但正是在钮骏的倡导与身体力行下,儿童医院第一次有了让孩子们暂时忘却疾病的小天地,吸引1万志愿者并为患儿服务超过20万小时,诞生了上海首家“病房学校”……

 


被孩子触动心灵最柔软部分


1997年,刚毕业的钮骏进入儿童医院检验科,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给孩子们采血化验。天性就喜欢孩子的他,常被孩子们的一颦一笑触动心灵上最柔软的部分。

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骏。


“我经常要拿着针采集孩子的指尖血,所以不少孩子都怕我。”最初,带着几分“愧疚”,他加入医院医护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当时,医院开设了第一个为白血病患儿提供学习与娱乐的场所——血液(肿瘤)病房“阳光小屋”,只要一有空,钮骏就往“阳光小屋”跑,陪孩子讲故事、聊天。


白血病治疗过程漫长且痛苦,患儿经常要做化疗、骨穿和腰穿。“这些孩子个个都很懂事。有时面对连大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蜡黄的小脸上痛得直冒汗珠,他们也能一声不吭。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就和医生说‘叔叔阿姨,轻一点’。”


每当看到这情景,钮骏心里就发酸。他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在住院治疗期间过得“快乐”些。
 


“成长支持”让患儿快乐起来


2003年,当院方提出让钮骏兼职团委工作时,他欣然接受。可以有更多机会为孩子服务,正是他“心之所向”。


“当时,为患儿服务主要靠医院医护人员,由于大家工作都比较忙,为孩子们服务的时间不能保证。”怎么办?钮骏想到引入社会力量。


恰逢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社会上广泛招募志愿者。钮骏向医院团委申请经费,创办了一个志愿者网站,将服务需求挂到网上。这样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当时算一个创新,很火,仅一期就有3000多人报名。


但问题又来了:志愿者陪孩子讲故事、聊天,做一些简单小活动,但慢慢热情淡下去,服务缺少长效性;而对患儿家庭来说,简单的陪护,孩子快乐片刻后,似乎解决不了大问题。



2012年,儿童医院提出建设“智慧医院、人文医院、精品医院”的愿景,人文关怀首次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这一年,医院成立了社工部,开展医务社工服务,钮骏加入社工部,完全切换了一个“频道”。


打破志愿服务的僵局,源于一位患儿家长的担忧。这位家长对医护人员说,孩子一病,每天面对的都是病房,与社会几乎完全隔绝,几年后就算痊愈了,再走进社会可能也不适应。这句话启发了钮骏。“白血病患儿至少要在医院进进出出两三年,与社会接触少,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特别是上了学、懂事了的孩子,有的变得消沉、内向,有的会自暴自弃。”


“帮助患儿适应住院治疗的生活,恢复自信,建立社交平台,或许能使他们真正快乐起来。”作为社工领域“门外汉”的钮骏,翻阅了大量资料,再结合自己志愿者的经验,提出了“患儿成长支持”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2014年,钮骏组建第一个“病房学校”——彩虹湾病房学校。这是一个设在病房中的“学校”,由12家学校的教师轮流做志愿者,每周一次为患儿进行专业授课。那些常年进出医院的孩子,终于不再只是终日捧着手机打发时间。“彩虹湾病房学校”项目获得了201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从爱心出发,从关爱儿童出发,钮骏的爱心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在琐碎的志愿者服务中突破


如今,在儿童医院北京西路及泸定路院区,孩子们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很充实:除了每周二上课的“彩虹湾病房学校”,还有音乐教室、绘画课堂,同龄小朋友也会定期走进病房与孩子们交流互动……


患儿被服务的需求逐渐满足,钮骏又观察到另一个问题:近年,社会上公益氛围越来越浓,不少人会打电话到医院来要求做志愿服务;但让他们做什么服务,成了难题。“志愿服务不应该是志愿者跑过来,做些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而应该在服务中有所收获与成长,唯有这样,志愿服务才能长久。”


即便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志愿活动还停留在如何让被服务者受益,而钮骏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可谓“超前”。


但如何让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都能在为医院服务中有所获得?一个懂事的患儿启发了他。


2014年,有个叫恒恒的10岁患儿对社工说,家里太穷了,不想再接受治疗,希望自己走的时候能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给需要的小朋友。这句话传到钮骏耳朵里,他非常震惊,萌生了一定要帮帮这个孩子的想法。在和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玩玩具时,他有了“亲子做公益”的想法:让小朋友拿出多余的玩具通过义卖的方式来帮助患儿筹集治疗费用。经过医院微信平台与熟悉的媒体宣传,他将500多个家庭被组织到一起,参与的孩子全是10岁以下的孩子。钮骏让他们拿出玩具兑换成帮助小哥哥治疗的善款,短短一天就募集到10万多元。小朋友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关心他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收获非常满意。这样,不但帮助到恒恒,还找到了一批“坚定”的志愿者。后来,每年钮骏组织类似的活动,都会有大批父母带着孩子来报名参加。


因为钮骏组织的服务活动不同于别处,更多的志愿者愿意持续加入到儿童医院的志愿服务中,十多年间,1万多志愿者为孩子提供高质量志愿服务超过20万小时。家长成长支持、医护成长支持……更多围绕着患儿安全与健康的志愿服务计划与项目,被提出、付诸行动。


钮骏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他可以两个小时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各种想法,但从他口中很难“撬”出一两个充满细节的感人故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理性,他能在琐碎的志愿者服务中理出头绪,有所突破与创新。但他又是感性的,在他的手机中至今保留着十多年前接触过的患儿照片。他拿出一张给记者看:三个戴着口罩的患儿抬头盯着护士手中的盘子,里面是为他们生日而准备的蛋糕,患儿的眼神中充满着让人怜惜的期待……“他们的眼神,就是我前行的动力。”钮骏这样说。

 

本文摄影:蒋迪雯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