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滚滚热浪里,120“金三角”在行动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7-07-29 10:19
摘要:申城连日酷暑高温,医疗服务量逼近历史极值。今起,本栏目刊登一组三篇报道,记者走进120急救中心、儿科医院、龙华医院冬病夏治病房,零距离体察医务人员的高强度劳动,记录“烧烤天”里医患真情互动的温馨细节。今年初,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曾刊发《寒冬里最温暖的生命守护——走进重症监护室》蹲点调查上下篇。如今酷热代替了严寒,不变的是冰火两重天里,白衣天使们守护健康的拳拳初心。

 

清晨7时45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龙华分站瞬间热闹起来。已经做了22年急救医生的黄华艳从冰箱里取出冻成冰块的矿泉水,裹上毛巾装入塑料袋匆匆下楼。

 

从早8时到晚8时的常日班里,她与驾驶员老赵、担架员小楼搭起了稳定的“金三角”。带着毛巾、冰水与风油精的战高温“老三件”,他们麻利地跳上急救车,再次检查完车内各项急救设备,便冲进了申城的滚滚热浪中。

 

劝“绝食”老人上医院

 

 

安静的车厢内手机突然传来语音,“收到命令单。”点开消息,虹桥路上某居民区内有老人“绝食”。

 

从逼仄的小路开进目的地,黄华艳拎着十几斤重的急救包一路小跑上楼。

 

“我没有不舒服,干嘛叫医生来。”杨阿婆平躺在铺着棉絮的床上不停小声埋怨。小风扇慢悠悠地转着,她的女儿急出了一头汗,“让她去隔壁吹吹空调也不肯,快90岁了,真怕她又热又不吃饭会出问题。”

 

 

黄华艳跪坐在床上给老人测血糖,“阿婆,你血糖已经低到2.8了,再不吃喝就要昏迷了,去医院看看就没事了,好不好?”反复劝说下,杨阿婆终于松口,老赵与小楼一同把老人抬上了急救车。

 

“每年夏日,总会有老年人中暑的病例。有些因为自身基础疾病,有些因为节俭不肯开空调,也有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结。”在急救一线工作多年的经历让她愈发理解人心,“虽然我们不是院内医生,但在危急脆弱来临时,我们希望成为病患能握住的一根稻草。”

 

狭陡楼梯成“拦路虎”

 

 

11时26分,老赵的大嗓门从楼梯间响起,“肇嘉浜路上的药房有人晕倒了!”小楼立即放下刚刚买来的盒饭回到车上。车刚驶出门,系统便传来途中召回信息,“撤单了,虚惊一场。”

 

回到办公室,老赵三口两口就把饭吃完了,“刚刚是个哑炮仗,但是谁知道新单子什么时候进来。”果然,不到12时,龙华西路某居民区内传来有人胃出血晕倒的消息。

 

傍晚5时,黄华艳又接到新命令,东安路一处5楼老公房内有患者需送医。61岁的王老伯在医院预约了晚上6时的腰椎磁共振检查,但由于不能走路也无法站立,家中只有瘦弱妻女的他选择了拨打120。

 

 

顺着楼梯往上走,到4楼时大家都傻了眼:原本就不宽敞的走道两处转角都有大箱子,仅剩一人宽的距离可供通过。这可怎么办?“待会儿你在左边我在右边抬脚,黄医生和家属托一下头部,慢点走注意安全。”老赵与小楼一边熟练地固定住王老伯的身体,一边拽起床单。

 

“你们可以等检查完再送我们回来吗?”坐在急救车上,王老伯的妻子突然发问。“不行,我们这是急救车,救命用的。等你们的时候如果别的危重病人要用车怎么办?”黄华艳愣了一下拒绝了。而到医院后,他们还是协助家属借到了移动病床。

 

“空车、不必要的非急救转运其实占去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很大比例。”她坦言,“将心比心,我们理解病家的难处。但是,急救车应该真正‘急’起来吧。”

 

享受苦累和“被需要”

 

 

眼见身边的同学同事陆续转岗乃至离开急救工作,黄华艳却依旧“享受”着一线的苦与累。“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的难处,但如果我能感觉自己被需要,这份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晚7时许,又传来车祸消息,急救车迅速赶往。从副驾驶座位跳下车的小楼迅速疏散了围观路人,把伤员抬至担架车上。骑电瓶车转弯的环卫工老郁被摩托车撞倒,右肩右腿都有挫伤擦伤。送至医院急诊时,满满的大厅内一时找不到床位,黄华艳与急诊室护士一起四处奔波,只为尽量避免“压床”。

 

 

开回站点的路上是难得的一路平静。虽已过了下班时间,但黄华艳还有许多工作没完成:检查录入病史、粘贴心电图检查与出车记录单、整理病例档案……

 

记者下楼时,老赵和小楼还在路灯下洗车,他摆摆手咧嘴一笑,“大夏天,给车洗个澡凉快凉快,跑一天,它也辛苦了。”

 

图片来源:黄杨子 摄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