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调查研究,岂能变成“赏盆景”?
分享至:
 (112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3-04-25 07:45
摘要: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① | “盆景式”调研,注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让局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传家宝。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少数调研者把“问题导向”抛诸脑后,进行“花好稻好”的“盆景式”调研:人是扑下去了,调研时长也足,过程也不可谓不细致,但只关注规定动作、示范样板、经典路线、标准汇报,大事小事都“客随主便”,看到的是认真包装的“盆景”,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好的话,调研行变成了“盆景展”。

“盆景式”调研,注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缘。一来,此类调研以偏概全。“盆景”虽也在基层,但因事先精心布置,显长板而遮短板、有亮点而无难点,很难代表基层全貌。二来,此类调研往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盆景”乍一看虽好,但仔细看、认真看、对比看,一样能看得到问题。不过,在看到漂亮的“盆景”后,这些调研者查找问题的意识就会松懈,不愿意再往里面走一走、再往深处想一想,不能由此及彼、去伪存真。

明明已经花费了时间、付出了精力去调研,为什么不去“苗圃”“森林”里多转转,而要围着“盆景”看?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有些调研者,自认为对基层情况了然于胸,认为通过会议简报、总结材料就可全面了解、做出决策,调研只是形式上的辅助。殊不知,“带着框子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式的先入为主,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时最要不得,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情况往往有较大差异,老办法未必发现得了、解决得了新问题。

有些调研者,则是出于“本领恐慌”的考虑:怕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索性就回避矛盾绕道走,担当意识不足,只愿意停留在自己的能力“舒适区”内开展工作,不愿意正视现实情况,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办法。

还有些调研者,则想以“一团和气”应付调查研究,怕揭短伤和气,怕细究得罪人,不敢通过调研触碰真实问题、重要问题,与被调研方形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象征性查找几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便应付了事。

归根到底,“盆景式”调研的背后,是少数调研者的思想懈怠、工作懈怠。当调研成了“调演”,调研就会流于形式主义,调研者就容易双脚“踩空”、头脑“发空”、问题“抓空”,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看不到现实问题,导致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长此以往,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干群关系也将受到影响。

如何避免调查研究时看到的是“盆景”?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选取对象。对象选不好,就容易陷入“摆花架子”的窠臼。要让调研对象具备普遍性,“随机”和“多次”的科学思维值得借鉴。

“随机”,就是要在调研“规定路线”和“推荐点位”之外,加一些“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到矛盾大、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既听赞扬话,又听批评语,这样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入了解基层情况,防止走过场乃至“被调研”。“多次”,就是要摈弃“走访一次就万事大吉”的心理。基层情况在动态变化,只有通过多次观察、不断比较研究,才能解剖好一只“麻雀”,研判总结出规律,继而精准科学决策。

“盆景”是给“游客”看的。调研时要发现核心问题,还得舍弃“游客”“看客”身份,以普通群众的视角,全身心沉浸在调研现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扎扎实实“蹲下去”,以百姓视角考虑问题,向“草根”学习,才能准确把握群众诉求,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

更重要的是,在决定调研对象前,就要有奔着困难多的地方去、朝着挑战大的方向走的导向。同时,调研者还要有以小见大、从局部看到全局、从微小征兆看到后续演变的能力。调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很多关键问题往往隐藏在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里。调研过程中,不能被“盆景”之美麻痹,应时刻牢记“问题导向”,调研一地又要跳出该地,将调研对象放到更大范围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往往就能发现真问题。

总而言之,党员干部要避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从深入现场、直奔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调研中,只有将视线从“盆景”上移开,看到“苗圃”和“森林”,才能发现并解决关键问题,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