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 | 鲍鹏山:人为什么要读书?它让不容易看见的“被看见”
分享至:
 (4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鲍鹏山 2023-04-23 06:31
摘要:人与世界相遇,读书是一个重要路径。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人为什么需要阅读?这看似是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无数名家大师曾谈论阅读的意义、分享阅读的体验,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生活娱乐方式趋向多元,人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被挤压,沉下心来“读一本书”甚至成为一种奢侈。在学者鲍鹏山看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当下一个真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人天然地具有追寻精神生活的冲动,而阅读是追寻精神生活的一个最主要方式。读书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自我。人类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就是从书开始的。以下是他在长江讲坛的演讲。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已经变成一个真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经没有阅读的习惯了,为什么?他们觉得生活的世界已经如此精彩,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好像精神生活已然丰富,不需要读书了。但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类为什么要读书?今天,我结合萨特的《词语》、卡西尔的《人论》和孔子的《论语》三部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读书支撑人的思维高度

读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思考的习惯和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对日常生活而言好像并不重要。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出来的。在菜市场里,一个不读书的人和一个坚持读书的人在讨价还价时,你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的,甚至不读书的人更可能讨价还价成功。那么,他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显示出来呢?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思考一个真正的问题时,你能不能深入本质?能不能抓住本质? 能不能把一些具体的、孤立的问题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境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们只要随波逐流就行了。但是,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只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波逐流,整个民族的思维层次、思考能力就降低了,这个民族就不能够在同一个层次上和别的民族进行智力上的交流和竞争。

今天不少大学生在4年的本科时间里,除了教材,读书不超过20本。我侄女上大学后,我给她提出了“五个一工程”。第一,考过英语六级;第二,谈一场纯粹出于爱情的恋爱;第三,找到一个终身健身的方法;第四,拿回来一张毕业证;第五,除了专业教材之外,读完100本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一个人在大学阶段除了本专业的教材,没有读足够多的书,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书,哪怕他每门课都考得很好,我认为这4年大学也基本白读。因为你学的那些专业的东西,在几年之后会渐渐被遗忘,但在大学期间读的那些人文社科类的书,会一直支撑你思维的高度。

1990年秋季,我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读到法国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萨特的一部自传《词语》,其中一个细节令我印象特别深。萨特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不睡觉,他的妈妈就哄他睡觉。怎么哄呢? 她拿了一本书,告诉萨特说:“我们来读一个故事。”小萨特问:“读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一个仙女的故事。”说着,他妈妈打开一本书,萨特当时非常震惊:仙女在书里吗?在小孩心里,山那边住着神仙,仙女可能在山上或者什么物理性的空间里面,怎么会在书里?而他妈妈非常确定地告诉他:“没错,仙女就在这本书里。”然后他妈妈翻开这本书,给他讲里面的故事。这个情景对萨特来说意义重大,他后来回忆:“我从书中的鸟巢里掏到了真正的小鸟,我追逐着停息在真正的花朵上的真正的蝴蝶,其中的人与物都以真身亲自出现,图画是他们的躯体,文字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独特本质。……我正是在书中才与世界相遇。”

其实,那看起来精彩纷呈、林林总总、花花绿绿的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只是表象,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不过是表象,并且是杂乱、肤浅、没有章法、缺少逻辑的表象,只有经过文字呈现的世界才是世界的未现之象。

什么是未现之象呢?就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的本质。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眼前这张桌子,它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一张桌子,但是它能够代表所有桌子的本质吗?不能,因为这张桌子有很多的缺点,它可能某些尺寸是不符合标准的,可能四个柱体也不是平衡的,可能某些地方油漆掉了。要认识一张桌子的本质,你不可以去找一张具体的桌子来看,而要从几何学、美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在现实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毛坯,未现之象才是本质的世界或者说是世界的本质。文字中的世界是“优化”了的世界,经过优化、逻辑化以后,现实世界中被表象遮蔽的本质呈现出来,事物变成规律性的存在,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和认知。书本让我们眼前的世界成了我们思考的对象,只有被思考的现实、被批判的现实才能够呈现出现实的意义、价值和缺陷。

在书中与世界相遇

思考的能力是读书给你的。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如果你没有读过鲁迅,生活中你碰到再多的街头乞丐、落魄书生,你也无法看穿生活的悲伤,无法提升自己的慈悲情怀,因为你看不到那条把我们和祥林嫂、孔乙己、阿Q连在一起的那根命运之线。读书就是让不能够、不容易看见的“被看见”。伟大的作家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你看见那些原本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人类生存的真相和一些共通的东西。

我们看祥林嫂,鲁迅笔下鲁镇的人都是躲着祥林嫂的。鲁迅用第一人称写“我”回到故乡鲁镇,见到鲁四老爷,然后在街上碰到了祥林嫂。她问“我”一个问题,人死了以后是不是有鬼?鲁迅最后怎么写的?“我”逃也似的走开了。在生活中,假如碰到祥林嫂,你会怎么样?很可能和鲁迅笔下的“我”一样逃也似的走开,你对她不会有太多的同情,哪怕有同情,最多也只是对她个人的同情,而不会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认知,上升不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对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的反思。但是当你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你不光对祥林嫂本人充满了巨大的同情,而且你开始透过祥林嫂的悲剧来思考人类的悲剧,甚至看到了那根命运之绳,那根串起所有人的命运之绳。

这就是书本,它让你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身份、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如果不读书,就无法获得这样的角度、身份和眼光。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从来没有读过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哪怕游玩过千山万水,也很难体会到山水和人之间的关系,很难体会到眼前的山水和我们的心灵是怎么对接的。当我们游览山水风光,如果没有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看,是看不到“人应该看到的”东西的。所谓“人应该看到的”东西,正是山水中能够呼应人心的东西。两个人同时站在一个自然景观面前,你以为每个人看到的是一样的吗?这个时候比的不是你的游历,而是你的人生阅历。你读过了王维,读过了孟浩然,读过了陶渊明,再去看山水,就多了这样一种眼光,就感知到诗意了。什么叫“诗意”?诗意就是人性中的那点感动和激发。

再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就是一个客观存在,“无限好”才是人性感知。不是任何人都能感知到这个“好”,这个“好”的感知,就需要一份觉醒的人性,一份被文化唤醒的审美意愫。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那一份伤感与无奈,你能感知到吗?陶渊明写江西的农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南方的早晨到处都有薄薄的一层雾,所以远处看去“暧暧远人村”,然后炊烟袅袅升起,“依依墟里烟”。这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情景,它的诗意体现在哪里呢?你如果缺乏对生活的某种美学感受,是体会不到的。

孟浩然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故人就杀了一只老母鸡、煮了一点黍米饭,邀请我到田家。看似是很简单寻常的一件事,但是通过孟浩然的描写,你却读出了其中独特的味道。接着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想想重阳节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它有文化内涵,一讲到重阳节,我们就会想起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八月十五你一定要看看月亮?因为你在书上读到过月亮上有吴刚,有嫦娥,还有桂花树,这样它就拥有了美感。如果我们只是在物理学上知道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上面都是一些环形山、沙漠,你还抬头看什么?就没有诗意了。诗意是通过阅读,通过一代一代的文学作品慢慢积淀下来的。如果你没有这些阅读的经验,就看不出山水田园的意义,更没有办法明了自己的生命和山水田园之间的互相印证。

所以,不读书,你就永远只能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捕风捉影,你看到的往往只是梦幻泡影,终生只能是苏格拉底的“山洞囚徒”,看不到实在,只能看到一些实在的影子和表象。只有借助书本,我们才能够有真正的思考,才能真正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未经思考的世界无法显露其本质,未经思考的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读书,只有在被思考的现实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够真正地进入世界、理解世界的本质。所以萨特说“我的生活是从书开始的”,人与世界相遇,读书是一个重要路径。

摆脱实在世界的桎梏

1986年,我读到了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卡西尔是西方的一位科学家,他在这本书里的主要观点很简单: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本书开篇就说,我们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讨论人的本质,试图给人下一个定义,但是给人下定义太难了。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给人下的定义是“二足而无毛”,两条腿走路、身上不长毛,这就是人了。但这个定义显然不能说明人的本质。

给人下一个本质的定义太难了,卡西尔也承认这一点,所以他换一种方式,不从人类的本体,而试图从人类的功能上下定义。从功能的角度讲,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能够创造符号,并且通过符号来认识世界、创造文化。

什么是符号呢?符号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文字。当然除了文字,绘画、舞蹈、建筑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符号,人就是能够通过这些符号来创造文化、表现世界。他接着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的世界之中,但人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造成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进而创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实在世界的桎梏。

我们头脑里的符号决定了我们世界的边界。卡西尔接着讲,拥有认知符号的能力,并且愿意使用这种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我们有读书的能力,我们有更好的认识世界本质的能力,当人类创造出系统性的符号 (其主要的形式其实就是文字),并且以此来描述世界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创造出了一个符号的世界。

图书馆里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书构成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不读书,你是进不去这个世界的。请注意,实在的世界就是我们看得见的表象的世界,而符号的世界不再是实在的世界。符号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一个定义,它形成了一个抽象的世界、观念的世界、重组的世界。比如这间演讲大厅,它是一个物理的世界,假如你带一只宠物狗进来,我们跟它共同拥有物理的世界。但有一个世界它进不去,即符号的世界。

符号的世界是一个观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才可以看到不同事物之间联系的那根线,有时候,它就是逻辑。符号的世界也是一个重组的世界,由此它可以实现审美优化。我举一个例子,马致远有一首词叫《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写了六个意象,这六个意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好在一块儿吗?那不一定,作者把它们重组在一起,并且优化了。这些物理意象被组织起来以后,我们不仅看到了某种形式上的美,还能看到一种伦理上的美,看到一种情感的东西。“枯藤老树昏鸦”,秋天的萧瑟在我们内心引起一种悲伤;“小桥流水人家”,在悲伤的生活中出现了一抹亮色和暖色。这样一种情感的对比和渲染,只有符号才能做到。

我们身处的世界原型是客观的世界,但是在转变成符号世界的时候,它就超越了客观的实在的世界。所以你不要以为读书仅仅是认识世界,读书是对世界的一种超越,让你认识一个比客观存在的、看得见的世界更加高级的本质世界。因为它把客观事物重组了,形成了一个抽象化的、系统化的、伦理化的、观念化的、艺术化的世界。一个“抽象化”“系统化”的世界带给我们“真”,一个“伦理化”“观念化”的世界带给我们“善”,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带给我们“美”。一个呈现出“真、善、美”的世界,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读书使人成为更好的人

自从有了书,有了价值观以后,这个世界才进一步成为伦理的世界。读书使人类摆脱实在世界的桎梏,进而拥有一种想象中的生活。我写过一本中国文学史,书名叫《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在这本书中,我有一个观点: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因为文学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让我们在现实的泥潭里仍然能够去想象生活的美好。

孔子在《论语》中对他的学生子路说过这样一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德的人假如不爱学习,那么他的弊病就是愚蠢;聪明很好,但如果不爱学习,那就是放荡;诚实但不爱学习,那就是固执;正直但不爱学习,那就是尖刻;勇敢但不爱学习,那就会行为悖乱;刚强而不爱学习,那就容易狂妄。

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孔子在告诫他的学生:读书才能够让我们分清伦理的边界。正直是好,诚信是好,勇敢是好,仁爱是好,但它们有一个使用范围,有一个边界。有人问,这个边界在哪里?直接划出来不就行了吗?我告诉你,这不是几何学,这是伦理学。我没办法给你划出一个边界,只能告诉你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读书,读着读着你心智成熟了,自然就知道边界在哪里。

有人问我,什么是心智?我认为有三个标准。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第二,正确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环境;第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所以读书不仅使人成为人,还使人成为更好的人。不仅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还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人类为什么需要读书?我想结论应该已经有了。第一,认识世界,因为书中才有本质的世界;第二,改造世界,因为书中才有一个理想的世界。通过符号,我们可以对世界进行伦理化、进行优化;第三,完善自我,书中有理想的人格。这是我今天分别从萨特、卡西尔和孔子着手,给出的人类为什么需要读书的三个理由。


【思想者小传】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国学之声教育联盟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出版有《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孔子传》“孔子三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论语导读》《道德经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等著作三十多部。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