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这位金山好人家的后代,为何得到陈毅亲自撰文予以嘉奖
分享至:
 (3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艳 2023-05-06 20:39
摘要:在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世代富裕的姚光在大时代面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

在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新建街130号姚光故居在午后轻缓的阳光中异常安静。

姚光,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团体南社的后期主任,江南地区有影响的国学家、教育家、藏书家。姚氏先人原住中原,宋朝时定居于江浙,其中一支迁到张堰,到姚光已绵延8代。

走进故居,大门两侧的墙体上8个篆体字“温故知新”“里仁为美”,古拙典雅,显示这是一个尊崇仁德的书香世家。姚姓是古姓,故居的仪门匾额上有砖刻“重华世胄”四个字,“重华”指上古时期的舜,姓姚,名重华。世胄,说的就是姚氏为虞舜后裔。明清两朝,金山姚氏就有8人进士及第,17人高中举人。故居正厅悬匾额“敦仁堂”,是姚光曾祖定的堂名,并取“敦仁树德”为姚氏家训。姚氏以诗书传家而不衰,家道殷实且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不仅多有义举,为官者也品行仁厚,清廉爱民,正是一脉相承。

明正德年间,江西宜春有歌谣广为流传,“宜春令,阳春改,不爱钱,民安静”,说的正是姚光十五世祖姚参(1477—1525)。

姚参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中举人,曾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后任江西上饶教谕,深得当时文坛领袖李梦阳的器重,破格升为宜春知县。当时宜春大水连年,姚参上任后千方百计救济饥民,把自己大部分的茶贡等杂费上缴用来赈灾。为缓解灾年里百姓赋税压力,姚参立十限征粮,每限还银若干。宜春是重要的盐产地,姚参严禁盐策侵害百姓利益。即使荒灾之年,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有了明显的改善,姚参也深为百姓拥戴,卒后被列入江西“名臣祠”。

2

张堰镇水系发达,历来为江南水乡交通要冲,市河张泾河更是枢纽。随着围垦造田、出海口堵塞,张泾河束狭日益严重。

道光十一年,张泾河淤积,河水泛滥,姚光的高祖姚前绶和弟弟姚前纲捐献巨资疏浚河道,此后张泾河保持了多年的通畅。兄弟俩还时常捐献茶米,接济乡邻。光绪十六年,燕地遇灾,曾孙辈们遵循家训赈济灾民,捐助棉衣裤达一千余套,受到朝廷褒奖,特许姚家建“乐善好施”牌坊。

姚光的曾祖姚业勤勤勉好学,因病没能入仕,但他精通绘画,能文善诗,可以左右手珠算,性情又和气仁善,与乡邻们相处和睦。道光二十九年,张堰一带数月阴雨连绵,淹没稻田无数,百姓吃糠秕果腹。姚业勤倡导富裕乡人打开自家粮仓救济乡民,自己带头捐资施粥。

姚光的父亲姚裕谦,光绪二十八年任户部员外郎,不久就辞归故里金山。光绪二十九年,又被金山县令委任为团防局董,虽没多久就谢职,但仍热心地方治安事务,时常捐资金山公益事业,成为有口皆碑的地方士绅。姚裕谦还极为开明,没有重男轻女的偏见,不只对独子姚光倾力培养,还请当地大儒教授三个女儿,让她们学经史、习诗文。现在姚光故居还留有姚光三妹竹心的书房“盟梅馆”。

3

秉承仁厚的张堰大族姚氏,至姚光一代仍家产丰厚,但秉守诗礼、传承家族文化的意识与担当更为强烈。姚光德业文藻并重,尚义善,弘诗文,终身节俭,济世助人成为寻常事。至今生活在张堰的姚昆渝是姚光的堂弟之子。老人回忆说,姚家在张堰有“姚半镇”之称,姚家虽是大户,姚光从来都平易温和,经常帮助邻里。

姚光青少年时期就关注民间疾苦,写过一篇《金山农民疾苦调查记》。为改善家乡河道,早在1917年,姚光就参与筹备开浚张泾河,担任财政管理员,筹集资金,个人捐款是张堰镇之首。此外还现场组织民工开通河道,筹借机器,亲力亲为。1923年后又继续开浚沈泾、小桥河、东市河、山塘、旧港、惠高泾等。1920年饥荒,米价飞涨,各地发生抢米风潮,姚光全力组织张堰平粜,拿出自家的存米250石捐作平粜,售出的钱款再购米平粜,辗转反复共平价粜米达1000余石。1925年,他又主持张堰济婴局。

作为中华大地上觉醒的一代,姚光有胸襟、有大义,少年时即忧国忧民,对清廷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愤懑不已,为自己取名姚光,号复庐,隐含光大传统文化、期待国家复兴的愿望。姚光第一批加入南社,是最早也是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在此之前,他已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当时的南社革命活动、书籍刊印等他都慷慨解囊,倾力支持南社的创建与发展,后接替柳亚子为南社主任。

4

姚光一生致力于国学振兴,早年加入在上海创办的国学保存会,与舅舅高燮(高吹万)及表兄高旭等人在张堰成立学术社团“国学商兑会”,宗旨为“扶持国故,交换旧闻”,姚光出任理事长。“五四”以后,文化与学术精神重建,成为姚光等一批文人的自觉意识与担当,也是他们为往圣续学的学术承担。

姚光致力于编著《金山艺文志》二十多年,发起组织金山县鉴社,编辑出版了第一、二期(即1935年、1936年)的《金山县鉴》。姚光去世时,《金山艺文志》完成8部中的6部,二妹姚竹修带着丧兄之痛续编,几年后终于完成兄长的遗愿,使这部专著成为完璧,成就了堪比班昭“昭续固书”的佳话。“九·一八”后,姚光参与成立金山反日救国会、救济会,宣传抗战,并尽自己的力量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表达他深切的家国情怀。

和祖辈有所不同,他在多方面扶助家乡建设。1907年,他与高旭、何宪纯等一起在家乡创办钦明女校,标榜男女平等,这是张堰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地方风气之先。姚光任文史教员,并亲自编写《金山乡土地理教科书》。钦明女校一直办到1936年,培养了一代新女性,后与尚公学校合并为张堰公明小学。为加强对师资人才的培养,1924年,他又积极参加创办松江、青浦、金山、上海等7县女子师范学校。次年10月,与高君定、高君介、何宪纯、曹中孚等创办张堰图书馆,亲任馆长,馆内所有开支均由姚光负担。

姚光的夫人王灿同样乐善好施,家中常年备有胡庆余堂跌打损伤膏药,夏季会准备痧药水,每年提前做好许多棉衣,冬天用来接济附近的贫困乡民。入冬后,佃户们陆续到姚家送粮,她总会让厨房准备好丰盛的午餐款待他们;有带孩子来的,还叫人拿糖果、糕饼给孩子们。

5

受益于家族熏陶,1950年5月姚光诞辰60周年,作为藏书家的姚光的5万余册藏书,由姚光的后人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有诸多稀世珍本、海外孤本。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撰文予以嘉奖,其中有“心量之广,择术之慎者,洵足以树则于故家嗣裔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最早的重大珍贵文物捐献,在文化界乃至全国产生了极大的持续性影响。

2022年,在金山区档案局“姚光文献展”上,姚光之子、70多岁的姚昆遗先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教授,曾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任教)表示,姚光珍藏的书籍是公共文化资源,姚光藏书的捐赠,对姚家后代来说是让姚光钟爱的图书有了更好的归宿,更是秉承了姚光“书以致用”“书是公器”的遗志。

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姚氏一脉崇文尚学,风雅仁爱,或以文章显,或以事功著,或以道德彰,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意志赋予家族以强大的生命力,历尽光阴打磨仍辉映后世。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照片均由高艳摄于新建街130号姚光故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