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潮起潮落看川沙
分享至:
 (2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建国 2023-05-05 19:27
摘要:浦东川沙,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

川沙成陆的时间在唐朝初期。

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川沙成陆后,土地是沼泽的状态,舒缓的滩涂构成了全新的太平洋西岸。这里的潮汐最为激烈、规律最为明显,每12个小时一个涨潮落潮的过程,每15天(农历初一和十五)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再到高潮位,周而复始,无限循环。潮流上涨的时刻,顺着滩涂进入这片土地上的河道,高潮位的两三天内,土地会被淹没;在台风遇到天文大潮的时间段里,土地上的芦苇也会完全淹没,高耸的水杨树树冠在涌浪里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川沙在水天一色的潮头下面。

直到宋元时代,川沙的土地盐碱化,不能种植。川沙成为盐的主要产区。上海的制盐业始于唐朝,最早的盐场在金山、奉贤一带。制盐业发展,与东海海水中的盐分含量有关,今天的科技告诉我们,海水制盐的含盐量标准(盐度)为百分之3.5,这个标准的意义是,取100斤海水,产出的盐是3.5斤。

中国传统的制盐工艺有日晒法和煎熬法。日晒法,也叫滩晒法,利用海滨滩涂开创盐田,把海水引进盐田,经过日晒、蒸发、结晶,就成了盐。到川沙这里,采用的是煎熬法——这个工艺流程最直观的是元代下沙盐场盐司陈椿绘就的《熬波图》——但煎熬法“极为耗费柴薪”,川沙这里滩涂上一望无际的芦苇,正好是煎熬制盐产业发展的基础。“川沙滨海之地,遍地赤卤,素饶熬波之利,是著名的产盐区。宋元以降设有盐场,置盐官,编灶民,制盐业一度成为川沙先民主业,在早期的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川沙建制以来盐业发展述略》中详细讲述的。宋乾道至淳熙年间(1165-1189年),华亭府产盐量相当于960吨;到明正统年间(1436年)之后,由于川沙成为盐的主要产区,上海这个地域的盐产量达到了8450吨。研究浦东历史的学者说:一部浦东史,半部制盐史。

盐必须上交官府,川沙的盐送到松江后,满船装回来的是米。松江及松江背后整个太湖流域,产出的就是稻米。盐是国家所需,米是百姓生计,在这片地域内形成了一个循环。

制盐业让盐碱地上的川沙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空前繁荣,今天川沙古镇地域周围,日趋繁盛。松江的广富林遗址碑文记录有倭寇抢劫上海地区的史料:公元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上海地区出现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抢劫事件。强盗往往驾驶航风船(带篷帆的船),利用长江入海口地区的潮汐规律,在夜间从河道进入川沙人口聚集的地方,船停就抢,抢了就跑。官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这样的倭乱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人身安全和川沙经济发展。因此,川沙的有识之士建议官府,在居住地周围建城墙!

殷立勤 摄

《建川沙城碑记》载:“天子是其议,故在上海得筑川沙城。工费皆出公帑。”建城墙速度很快,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九月始筑,十一月竣工。城周围4里,高二丈八尺,阔三丈有余。门四,堞楼如之,东门名镇海,西门名太平,南门名迎瑞,北门名拱极”。三个月,城墙建好了!之后,两个碑文值得细读:“城成,而倭舶东西海中者,不敢复措意。”(仰德祠碑记载) “凡厥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则怗然恃以无恐矣。”(长洲文徵明撰《新建五城记》中记载)

中国古代城墙建筑有五级分类:一级城,城墙周长在50里,到五级城,城墙周长小于4里。川沙城墙周长正好是4里,当属第五级城。就当时川沙上缴的盐税和民间的富裕状况,这个城墙圈定的位置太小。建城墙是由朝廷投资的,在这个基础上,让民间出点钱就可以把城墙建到第四级城以上,这样可能使人口更多地聚集在这里,为今后经济发展和市场更加繁荣预备空间。是川沙人都没有想到吗?或许是因为参与决策的人知道川沙城墙用途,那只是针对土匪、强盗的抢劫,和防御外敌入侵有很大区别。城墙的规模小了,以后维护的费用就少了,百姓的负担也就轻了。

公元1922年,因政府财政支绌,“江苏督军齐夑元令行各县,城墙除军事需要或保留古迹外,其余拆除的砖石基地等项尽数拨给充实教育经费”。拆城墙,虽是为教育提供砖石材料、基地和经费,但川沙的官府和民间十分慎重,到1925年,用了3年时间才算考虑成熟,“川沙经过召集城市各公团协议,一致赞成拆城,留东南城角一段,保存魁星阁古迹,并为县城小学设置园林”。今天我们看到了园林般的城厢镇小学,学校旁尚存原东南城墙一角,这里已经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段川沙的真实的史料,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都为之感慨。回到这个拆城墙的时代背景和决策依据上:到20世纪初,土匪和强盗面对配有枪械的警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次,战争中攻城的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火炮的运用,作为城市御敌设施的城墙,已经失去了意义。

川沙城墙的拆除,部分空间留给学校建了园林式校区,一百多年来,这里走出来了一代又一代川沙有识之士。

川沙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以及重教育敬师长的社会风尚,让川沙被称为浦东的文化之根。今天的川沙古镇内,留有名人遗迹有几处。

新华社 图

内史第,龚星 摄

内史第,黄炎培出生在这里,是慕名前来川沙古镇的人必定进去参观的地方。

1878年,黄炎培出生在这里。早年父母双亡,9岁受外公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黄炎培以松江府第一名中秀才,三年后中江南乡试举人。辛亥革命前后,黄炎培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一直在致力于教育,他创办的学校有多所。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便发生在毛泽东和黄炎培的交谈中。

新华社照片,上海,2015年10月26日 “米老鼠”稻田画迎接迪士尼落户上海 这是10月25日拍摄的“米老鼠”稻田画。 近日,一幅占地面积为12亩的“米老鼠”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该稻田画位于上海浦东川沙镇一家农场,是当地农民根据策划图案使用彩色稻子种植而成。 新华社发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苏唯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于2010年 川沙古城墙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