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驻京官员发现“中国人最大的乐趣”竟然在这里
分享至:
 (5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魏梅 2023-04-09 07:07
摘要:使人获得娱乐,从来就是戏剧的使命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认为,“使人获得娱乐,从来就是戏剧的使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戏剧一直广受大众喜爱。

在有着悠久戏剧传统的中国,即便清朝政府多次颁布八旗子弟等不得入园看戏的禁令,但也无法阻挡人们看戏的热情。

1881年,驻京的德意志官员恩斯特·乌施塔特感言:“看戏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乐趣。”同一时期的德意志游记作家恩斯特·黑森-瓦泰格游历中国时发现,“每个城市,甚至很多村庄都有剧院……且都坐得满满当当”。 如此景象让他坚信“中国人与欧洲人一样热爱戏剧,甚至更多”。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戏剧中心开始由京城向上海转移。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欧洲侨民涌入,西方戏剧和演出团体开始进入上海。1850年到1909年,《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英文报上有关戏剧的报道有1000多篇。

彼时上海兴建的各类剧院作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在见证戏剧演出繁荣景象的同时,也给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提供了广阔空间。

让我们走入近代上海,“穿过灯火通明两旁耸立着现代化宫殿式建筑的街道”,来到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进入位于外白渡桥北堍东侧的“阿斯特之家”(现为中国证券博物馆)。这是当时外国人在上海的重要活动中心,一楼的阿斯特大厅为欧洲戏剧在华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1885年3月14日在伦敦萨沃伊剧院首演的两幕喜歌剧《米卡多》,时隔一年就在阿斯特大厅与上海观众见面。另外,在此上演的著名剧作还有五幕大歌剧《浮士德》、两幕音乐喜剧《纽约美女》与两幕音乐喜剧《离家出走的女孩》等。

除了阿斯特大厅,还有一些不为今人所知的西式剧院,如“帝国剧院”“上海剧院”和“四马路单子房剧院”等。相关演出单位既有来自意大利的“皇家歌剧团”,也有“多里安妮夫人的法国喜歌剧团”,还有澳大利亚的“哈德森惊喜派对剧团”“卡兰迪尼歌剧与芭蕾剧团”和“卡格利先生歌剧团”。

在繁盛、多元和包容的戏剧演出氛围中,这些西方剧团还曾尝试登上戏曲舞台,与中国戏友交流。1875年3月19日,《申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新到外国戏》的报道:“本报前列有英国影戏来申,拟在丹桂茶园演剧,今闻另有法国商人麦西者今借金桂轩戏园演出,其中变化无穷,兼能演各国地方山川海景、禽兽百鸟,全图宛然如绘。”

这些西方剧团的表演和先进的舞台技术让国人大饱眼福,也对中国传统戏曲革新产生了影响。1893年,在天仙茶园上演的京剧《中外通商》,出现“火轮船、炮台、云梯、外国兵大餐房”等平面写实布景,就是上海画匠与西洋画师合作、推动近代中西戏剧交流的一个例证。

(作者: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分会委员 魏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金定根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