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以市场的名义鄙视穷人,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左流之 2017-07-15 06:25
摘要:对于那些倨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来说,也许只有经历一次不幸,才能意识到寒门的痛苦与无力吧。

 

1

 

这几天,“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和“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很火。去掉属羊、女博士之类的无厘头,大体上从相亲公园流出来的表格还算反映现实。表格最底层(不考虑这一档)是三无人员:无房,无车,无户口。

 

凤凰网的文章说,“每个人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价目表最底层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寒门。

 

寒门不仅难出贵子,寒门婚丧嫁娶也难。

 

有个专栏作家说,将相亲标准简化到有没有房子车子票子,完全没问题,“觉得悲凉、没尊严,往往是不够格,被淘汰”。

 

有一段时间了,这种围剿底层的文章篇篇是爆款,就像以前的《致弱者》、《致low逼》,七拐八拐,骂的都是挣钱最少能力最弱的那群人。

 

最近还读到一篇奇文《寒门难出贵子,是对奋斗者的公平》,中国青年报的微信公众号都转发了。在作者看来,阶层固化简直是上天正义的化身。“典型的寒门,不仅穷,而且懒惰、天真”“如果你不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的孩子也很难实现他的梦想”……

 

在他们眼里,市场是万能的、公平的,“一个人接受了市场,就发现机会是多的,你的智商,你的身体,你的容貌,你的勇气,你的冒险精神,你独特的天赋,它们都可以成为你的资本”,并且“可定价,可交换,可改变”。

 

依此逻辑,婚姻鄙视链也确实正当得一塌糊涂。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这样的相亲鄙视链,这样的文章,都是嫌穷人的羞耻感还不够吗?

 

 

2

 

所有歧视寒门的文章,都不会直接承认“龙生龙凤生凤”。它们往往罩着“成功后面必有艰辛”“优秀是一种传承”之类的正能量外衣,

 

“每个人,只要有点智商、肯吃苦努力、愿意跟时代一起前进,都有机会走出自己的阶层,过踮起脚尖够得着的生活。”

 

对吗?也对也不对。

 

有没有可能,你容貌、勇气、精神等等什么都有,却怎么努力都没用呢?英国BBC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叩问贫穷》(Why Poverty),其中第二集叫《每秒钟诞生四个人》,在全球探访新生婴儿:如果你生在柬埔寨,很可能吃不饱,而如果你出生在塞拉利昂,可能连一岁都活不到……

 

你生在一个战火连天的贫民窟,分分钟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可交换可改变?

 

可以奋斗的前提是,我们默认每人有自主选择奋斗的权利。但事实并不如此。即使你生在和平时代,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中,你自身的选择又能决定多少?写了《21世纪资本论》的皮凯蒂研究发现,19世纪末,私人财富的总量中,大约有80-90%是来自继承。这一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低点,大约为40%。但如今,全球范围内的财富代际传承再次发生了,已经到了60-70%。

 

财富可以代际传承,文化也是如此。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表明说,30年前,有学士学位的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是31个百分点,而2013年是45个。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坦言“像我这样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享受北京教育资源上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在中国,这的确是现实。

 

 

3

 

脱离贫困,比常人想象的要难得多。

 

好几年前,香港电台做过一个轰动一时的真人秀系列《穷富翁大作战》,其中一辑,香港四大家族田家的公子田北辰,去当了几天底层清洁工,住最差的房子里、干最苦的活、领最低的薪水。

 

田老板哈佛毕业,自命不凡,信奉自由市场和弱肉强食:“只要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但体验了每天十几小时打扫街道、完全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生活后,他感慨说:“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

 

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亲身体验了底层美国人的生活后发现,人越穷,行动力越有限。比如,没有“第一桶金”租长久的住所,只能租更不经济的短期公寓,然后每天过得捉襟见肘,无法储蓄,营养不良,导致无法有精力学习、寻找更好的工作……“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法能让穷人维持生活”。

 

贫困还会代际传递。不光是不稳定的家庭生活,导致下一代在竞争中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孩子还可能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仰和行为方式。

 

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断言依然有效:“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4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里说过,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

 

即使因着生之艰难,穷人们的道德底线更易滑落,目标更浅近,手段更鲁莽——这就更应是社会努力去改善的,而不是去奚落。

 

北宋名臣范仲淹,父早死,母再嫁,读书在苏北长白山一僧寺中,断齑画粥,晨曲暮归,后来高中进士,官至宰辅,他用积蓄创设义庄,使同族的孤儿寡妇皆得育养与教育。族人参加科举,他还给予路费补助。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待弱者朴素的道德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即使用自由市场的观点来看,寒门难出贵子的长期积累,不仅不是公平,还是十分可怕的。资本的财富通过后代不断继承,会形成一个高度富裕,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这样的社会,不仅高度不平等,也难以避免社会动荡。

 

总算最近还有一段“鸡汤”刷屏——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祝孩子“不幸并痛苦”:“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对于那些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来说,也许只有经历一次不幸,才能意识到寒门的痛苦与无力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