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这些小事里,为何藏着中国的“国之大者”?
分享至:
 (55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23-03-12 07:59
摘要:两会观察 | 16年前,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就曾说过,”小事不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今年工作的首位,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计划报告中,有一个专栏是“千方百计促消费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又可归结为两条——要恢复,就要盘活“存量”,让传统消费转型升级;要扩大,就要创造“增量”,使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扩能增效。

抛开这些“大词”,促消费的重点,就是让人们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钱。这里的“钱”,既有大额消费的“大钱”,也有日常点滴的“小钱”。消费者不是工具,对老百姓而言,消费是为了改善生活,钱怎么花,花在哪里,考虑的都是居家过日子。

“不是说进入新时代了,就只要高大上的消费,表坏了就不用修了,鞋破了也不用补了,我们现在反而更需要‘小修小补’回归日常生活”。一位代表的话直截了当,“促消费”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小事,“扩内需”从来都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往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回应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需求、期盼开始。

很多时候,消费的动力来自于自下而上的、自然勃发的需求。这个方面,与“小修小补”类似的,还有近两年大力发展的夜市经济。夜市经济延长了营业时间,拓展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自然会创造更多产值。有的城市不仅表态支持,还有真金白银的补助。但夜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发性,人们是自愿在夜晚开门迎客或是走街串巷的,所以,与大型商超相比,多了些“野生”气息,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之外,可能在一些地方也需要放手,给予充足的包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修小补”、夜市经济也是一种就业选择。城市为此提供便利,满足差异化的消费诉求,也可以给小摊贩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推而广之,百姓的各类需求火热,工厂的机器才能轰鸣,物流的车厢才能爆满,经济的基本盘才能稳固——后面这些宏大的命题,往往就是由那些“小”事生发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曾说过“小事不小”。今天无论是促消费,还是经济社会治理中的其他问题,这四个字,都十分耐人寻味。

有代表提到了一件身边事。她有个年轻同事等了很久,终于申请到了保障房,地段、房型都很好,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是房子周边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不要说购物、教育、医疗等需求,连买菜、吃饭、配钥匙的小店都没有,所以她宁愿花更多的钱,租住在原来的地方。这就更说明,如果在基础建设上花了“大手笔”,却不能对接好群众生活的“小需求”,大家就很难有真正的获得感。

市民今天可能因为没有菜市场放弃了保障房,明天就可能因为家门口的商业配套被改变而搬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满足群众家门口消费的那些“小需求”,既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也体现着城市治理水平和温度,关乎更深更远的国计民生。

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还说过一句话。当时他听到老百姓反映联建房存在电梯维修难等问题后说,要对群众充满感情,能做小事、善做小事,切实把广大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今年的“代表通道”上,来自西部的基层代表刘小蓉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挨家挨户走访,为群众解决更换下水管网、修缮道路等揪心事的。这些事看似很小,但其实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这些小事,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象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国之大者”,就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与个体中,蕴含于一项项现实而细微的需求里。先解决小修小补、电梯维修这些身边的急难愁,才能举一反三,制定政策,统筹解决更多问题。说到底,集中精力做好小事,才能彰显为民初心,进一步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大手笔”。新征程上,这组“小”和“大”的关系,值得我们一再品味。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