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企示录 > 文章详情
数字化转型“先锋派”|戴铮:以闯的勇气推进航天企业“老厂换新”数字化转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田栋 2023-02-20 09:01
摘要:​复杂的事情要一步步做出来,借鉴航天型号研制成熟管理模式,先人一步、先走出来,“老厂换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智力支撑,是践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力量。为更好展现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域“智慧工匠”“领军先锋”的风采,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推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匠谈’‘先锋派’”特别策划,邀请20位智慧工匠和领军先锋,通过讲述在各自领域投身数字化转型实践,助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产业转型发展、数字红利惠民的故事,给更多数字化转型从业者以启发和激励,进一步凝聚起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各方力量,让更多数字化英才在上海这片创新热土上展现智慧风采、实现人生价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2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戴铮的故事。


前不久国家四部委公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中,上海3家企业获评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位列其中。

近几年,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瞄准智能工厂建设目标,率先研发了国内军工行业基于微服务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据该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戴铮介绍,企业已初步建成数据—模型混合驱动的航天离散制造智能工厂,包含面向企业研制全流程的20余个数字化场景,走出了离散制造行业“老厂换新”模式。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航天人艰苦奋斗,参与铸就了一个个大国重器,增强了中国人的底气。60余年来,该所先后研制、生产数十个型号产品。然而,在市场全球化、军民两用、技术与产业升级背景下,如何依靠数字化力量提升传统军工企业竞争力,成为摆在研究所眼前的紧迫课题。

2018年,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决心进行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启动信息化与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民间号称“2号工程”。拥有总体设计、型号管理、质量、工艺、信息化与智能制造、试验检测、研发创新等多个岗位工作经历的戴铮,被任命为该项工程总师。此前,他已在航天领域工作16年。

航天老厂存在大量老设备、老工艺、老观念及存量信息化系统,作为数字化转型牵头人的戴铮深知在航天老厂进行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支撑未来十年发展,戴铮提出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新一代一体化平台型数字系统解决方案的设想。基于微服务架构和技术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重塑,打造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全业务融合、柔性灵活、敏捷复制、自主可控的国内军工行业首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年来,戴铮和团队高处着眼制定战略规划、低处入手活用实施策略,逐渐探索出一套面向离散制造企业的集“536”数字化转型模型、类型号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式和“平台+场景+生态”的实施路线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解决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张皮”顽疾。

“我们所企业级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抓住了IT技术跨代的机会,一定程度实现了弯道超车,采用最新的‘微服务+中台’技术路线,系统更加灵活、敏捷复制特性更强,且自主可控。”戴铮介绍说,如今该平台已实现企业所有业务在线、数据归集、过程透明,初步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

与此同时,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构建“平台+APP”的产品开发体系,按照“论证成熟一个上一个”原则,小步快跑开发面向研制全流程的应用APP,并基于平台、场景的成熟应用孵化市场化产品,实现知识创效和场景快速迭代。

航天离散制造企业具有技术状态多变、工艺环节多、质量要求高、协作关系复杂等特征,对制造系统柔性配置、精益质量、全业务融合需求尤为突出。在戴铮带领下,团队围绕产品实现过程打造了七类20余个数字化制造典型工业场景,解决业务痛点10余项,大幅提升了智能化柔性制造能力,局部应用环节效率提升20%至10倍不等,并且形成了基于AI的智能云检测、基于特征的智能编程、基于模型的三维检验等工业软件。基于多年的积累也收获了诸多优秀成果,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实现了“国家级—上海市—松江区”智能工厂评选全覆盖,同时先后获得了国际大数据博览会“十佳”大数据最佳案例、工信部2021 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优秀场景等荣誉。

源于航天,服务产业,如今,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创新实践不仅服务本企业发展,还通过“走出去”赋能其他离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据介绍,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已形成5个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对外提供转型方法咨询、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场景等不同层级输出服务,累计服务企业10余家,基于AI的智能云检测创新生态圈初步形成。

数字化转型既有规律方法、又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如何发挥上海得天独厚的科研和制造优势,促进企业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戴铮认为,需要有闯的勇气和做的底气,在先行先试中实践探索。“闯的勇气是指,复杂的事情要一步步做出来,先人一步、先走出来,小步快跑迭代推进;做的底气则需要建设核心团队,发挥突击队作用,做到核心技术和能力自主可控。”

从事企业数字化实践多年的戴铮,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 ,“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易活跃度等,将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工业企业自身拥有宝贵的工业经验,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同时,工业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应用是难点,现在普遍应用的还不好,是“最难啃的骨头”,对此,戴铮说:“我们将持续深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构建“产、学、研”联合体,围绕“机理模型研究—技术研究—工程应用研究—推广示范”全产业链,利用所内已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联合打造工业数据应用的试验田,持续将数字化转型成果和经验进行产品化封装和推广,赋能更多的离散制造企业,为数字航天建设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崔家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