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开学首日直击|2053年地球真的要去流浪了吗?“开学第一课”点亮新学期
分享至:
 (8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2023-02-15 17:35
摘要:各行各业的“老师”走进校园。

今天(2月15日)是上海中小学的春季新学期开学日,约165万名中小学生迎来校园学习新生活。新学期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的首个开学季。记者直击校园“开学第一天”。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总是让人期待。这一次,有哪些不一样的“讲师”走进校园,带来些怎样与众不同的第一课, 给学生们带来哪些不同的体验?   

 

来到控江中学给学生们上第一课的,是一位爱玩的“老师”——张逸中,控江中学2005届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理论研究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为表彰其杰出成绩(色列斯行星链接计划)将21825号小行星命名为“张逸中”星。

回到母校,张逸中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是“玩”。“‘玩在控江’是控江中学的特色和传统,我在成长过程中也‘玩’了很多:参与学校网络社团,也参加了科创社团,学校给了我们非常大的自主空间。在这之后,我有幸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跟随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教授,实现了我儿时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张逸中说,“传统的很多一切都将会发生改变,我们将会面临最新的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将彻底改变。我希望同学们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有思想才会有智慧,这才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意义。”

第一课上,还有一位同龄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2022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物理)银奖获得者张瑞琦。张瑞琦现就读于控江中学高三6班。高中阶段,她在兼顾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入选2021级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我在控江所感受到的‘玩学合一’,是自主、是汲取、更是探索。进入控江后,我幸运地入选了英才计划,这个计划向我这个对自然科学充满向往与好奇的少年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让我收获了很多书本学习以外的体验和发现,也收获了友谊,快乐和幸福。”

“你知道寒假热门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与《三体》中所蕴藏的科学知识吗?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我们能否找到第二个地球家园,让地球不再流浪?人工智能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

在卢湾高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首位发现系外行星的华裔科学家、来自上海天文台的葛健教授带领同学们走进数智媒体创新实验室,科普天文知识,共传新年新声:2053,请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场景会出现吗?葛健教授介绍,流浪地球中的场景绝不会出现,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相当脆弱的,除了必要的保护,去寻找地球2.0也是科学家们探索的方向。葛健说:“在茫茫宇宙中,找到那颗绕着类日恒星转的在宜居带中的半径大约在0.8-1.25地球半径的系外行星,如若它们的质量和密度与地球相似,表面有岩石表面,有水,也有大气,而大气中如果有氧气、水汽、二氧化碳以及臭氧等,这样的地球2.0可以适合人类去居住,就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流浪地球》中的机械狗笨笨、门框机器人等科技产物也让人记忆犹新。如今,ChatGPT的爆火更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电影中的550系列。对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葛教授建议:“同学们的学习模式要逐渐从追求知识性、标准答案性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去追求个性化的教育,保持和加强个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让自己在适应未来AI时代的同时,更能具有引领未来世界的欣赏力和创新能力。”

今年恰逢卢湾高级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同学们想象着30年以后,卢高百年校庆时,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在活动现场,高二(7)班甘祺正同学利用AI绘图软件带领同学们畅想2053年的卢高校园,让在场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拥抱人工智能,迎接未知挑战的决心和信心。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作为青年一代所要具备的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青年的责任。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上,格致初级中学请来了三组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于洋、刘炜,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魏博/第九人民医院医生刘婷和黄浦女排主力杨舒茗,请他们讲“科技兴国”、“逆行有我”和“女排精神”背后的故事。

之后,在科技节中获奖的同学和两位工程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预备(7)班的王智轩同学想了解什么是“吃水”;预备(12)班的乐尚承同学提问:5G除了焊接钢板,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初二(6)班的顾志恒同学结合最近热门的《三体》提出想法:如果未来爆发战争,遇到像《三体》中描述的纳米“飞刃”材料,船只该如何处理此类情况……两位工程师和学生们面对面,深入浅出地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他们的专业解答也让同学们对于科技和科学的热情得到了充分解答。

开学第一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里迎来了一份宝贵的文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断手再植时用的医疗器械”,也带来了一份来自60年前的宝贵记忆。

当天,“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革命文物藏品进课堂主题活动在这里举行,这一套包括螺钉、丝线、塑料管、四孔钢板和一根弧形的缝针在内的文物,记录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次“奇迹”。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宣教专员张粟讲故事娓娓道来:“1963年1月2日清晨,上海机床钢模厂冲床车间工人王存柏因右手腕关节以上部分被完全切断,被送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但他坚决不同意截肢处理。第六人民医院的医生陈中伟在血管手术专家钱允庆的配合下,为青年工人王存柏施行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手的国家。”王存柏完全断离的右手在手术后功能恢复正常,能提包,写字,穿针引线,提起重物,打乒乓球等。陈中伟医生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被称为“断肢再植之父”和“显微外科的国际先驱者”。

在随后举行的“健康思政·开学第一课”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琴龙教授则通过八个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首创效应的案例,展示了医疗卫生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围着文物仔细端详,学生们感慨万千。六(6)班的马京鼎说:“60年前我们国家的医疗技术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年来,中国人始终追求突破,勇于创造许多成就不仅惠及全中国,更推动了全人类的进步。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未来为祖国创造更多的成绩。”

栏目主编:徐瑞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