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智能电视机,老年人“不配”?
分享至:
 (4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23-02-13 16:56
摘要:在数字化、智能化覆盖如此之广、渗透如此之深的当下,技术区隔甚至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人们的基本权益。

日前,媒体报道老年人“不配”看智能电视的生活难题,引发社会热议。

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打开了智能电视,就仿佛走进了古希腊神话里的弥诺陶洛斯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和陷阱,一不留心就会行差踏错,使人步步惊心——菜单和选项层层叠叠,想看的剧集却不知道藏在哪里;好好看着剧,一下子就跳到了游戏节目;不小心碰到某个按键,电视直接“死机”,跳出满屏英文“罢工”了。

弥诺陶洛斯迷宫里藏着残暴的牛头人怪物,智能电视里也潜伏着“钱包刺客”。高清频道要收费,杜比音效要收费;热门剧集要收费,游戏节目更要收费。而且,不少订阅项目还是“自动扣费”,老年人一朝订阅,如果不知道如何退订,这项收费就会月月年年地收取下去。

与传统电视相比,智能电视确实具有很多优势。海量内容给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录制功能突破了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局限,与网络的连接更使其成为信息海洋的便捷入口和强大终端。然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换到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优点也许都并非他们所需。他们打开电视机,最大诉求就是看剧集、看节目。在实现这个功能的前提下,操作越便捷、界面越简单越好。以这个标准去衡量,目前智能电视繁复的界面、过多的选项、操作复杂的遥控器,都让老年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况且,智能电视仅仅是“又一个案例”。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商品服务智能化之后反而给老年人造成困扰,类似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水、电、燃气收费网络化,银行业务网络化,都导致线下服务网点大量减少。那些玩不转网络的老年人只能长途奔波,到离家甚远的线下网点排长队办理业务。一些医院门诊只接受网上预约,致使老年人站在挂号大厅里“望网兴叹”,一筹莫展。一些餐馆推行扫码点餐,结果老年人明明兜里有钱,可就是吃不上饭。这些层出不穷的案例背后,就是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广度覆盖、深度渗透,那道把老年人区隔在社会生活之外的无形篱笆,似乎正在编织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严密。

技术可以带来效率,但技术伦理不应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当新技术为一部分人带来福利之际,也不应因此而过度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原有福利。具体的解决之道既包括帮助更多人乘上新技术的便车,也应该在新旧技术之间安排一定程度的兼容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家庭社区支持,帮助更多老年人熟练玩转智能电视,这种效果当然皆大欢喜,但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或者通过培训仍然无法掌握相关技能的老年人,也应该为他们收看电视的正当需求预留一条救济渠道。这种机制安排可能增加运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率,但它既是技术伦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运行应该承担的合理成本,并且往往带来超越经济效率之上的社会效益。

在数字化、智能化覆盖如此之广、渗透如此之深的当下社会,技术区隔甚至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人们的基本权益问题。一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在今天的城市生活里可能已经处处受限。如果从衣食住行到养老医疗,再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老年人都被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区隔在外,难以有效参与,甚至成为智能时代里的“失能人”,那实际上就触及了他们生存、发展、健康、社会参与等基本权益。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广泛、公平的基本权益保护,就要求社会实施更具包容性的技术化方案。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应该能在整体技术化方案中找到于己友善的技术界面,循此获得生存、发展、健康、社会参与的机会,保障基本权益。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0%左右,而且这一比重正在加速提升。在一种更加平等、包容和人性化的文明形态里,当然应该更加友善地包容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帮助他们共享文明福祉。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对老年人更加友善的技术环境,营造更加适老的社会生活环境,不但应该成为自觉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行动,还应该适当纳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标准,以及社会治理绩效体系,使老年人共享科技进步、文明发展成果的机会,获得更加坚实的保障。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