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专家建议”如何取信于人?
分享至:
 (72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23-02-09 19:25
摘要:“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好的公信力,就应该建立在立场客观、内容专业、逻辑严密的基础之上。

近年来,一些“专家建议”频频“翻车”,引起人们的争议反感。在归纳总结之余,有人甚至对所有“专家建议”都一概排斥,“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这种抵制“专家建议”的建议,在网络上可谓一呼百应,附议者众。

那些反感“专家建议”的人是如何被冒犯的呢?以非议“专家建议”声浪颇高的年轻人为例,也许就可见一斑。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专家建议年轻人”,相关的热门搜索便蜂拥而出。排名靠前的建议包括“放弃高薪磨炼自己”“进厂打工”“在公司附近租房住”“先结婚生子再工作”“把闲置房子租出去”等等。在这些热门搜索背后,专家群体宛如人生导师,从择业到婚育,从生活安排到日常用度,都为年轻人献上一条条“锦囊妙计”——有人建议放弃高薪岗位,到条件艰苦的岗位磨炼自己;有人建议别盯着服务业钱多、自由,应该多进工厂打工,以利于实业产业发展;有人建议多付点房租,住所离单位近点,以免上下班通勤浪费时间;有人建议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那就先结婚生子,先成家后立业;还有人建议如果收入偏低、经济拮据,那就开私家车兼职,或者出租家里的闲置房子补贴家用……

梳理那些引发争议的“专家建议”不难发现,即使它们不是全无道理,起码也是糟点多多。有些建议既不符合经验事实,也经不起逻辑推敲。它们虽然出自专家之口,其实并不“专业”。

比如,对不少人来说,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都是择偶、生育、抚养后代的重要条件。建议工作生活无着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实在算不上一个好主意。同理,不少经济窘迫的年轻人既没有私家车,也没有闲置住房。那些有车有闲置住房的年轻人,很可能不必为日常开支发愁。有些建议在原则上没有错,作为大道理也讲得通,但如果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容易与现实脱节。多付房租来节省通勤时间,无论算总账还是算长远账都可能利大于弊。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很难做到完全理性。与精打细算的理性相比,“住得远点房租便宜”可能是更有力量的生活常识。更何况,一些人受制于眼前现金流的硬约束,也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与现实妥协。还有一些建议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专家与群众缺乏共情能力,“逆耳忠言”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冒犯和伤害,激起群众情绪性的抗拒排斥。

“专家建议”屡屡“翻车”,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引以为戒。“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好的公信力,能被人们听进去、真接受,就应该建立在立场客观、内容专业、逻辑严密的基础之上。还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例外场景,尽可能提高建议的涵盖面和解释能力。此外,专家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机器,还应该具备与人民群众良好的共情能力。真实、客观、科学是一种价值,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约定俗成的习俗惯例也是一种价值。苦口良药尚且需要裹上一层糖衣,“专家建议”的表达也应该找到适当的方式,尽量避免对群众造成直接的冒犯和伤害。

当然,围绕“专家建议”的争论和批评也应该恰如其分。如果把批评上升到“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那显然已经过犹不及。事实上,现代社会高度复杂,不同细分领域高度分化,相关知识也高度专业化,离开了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从个体来说,任何普通个人都无法充分掌握体系庞大、门类众多的专业知识。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到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再到个人的健康安全、生活习惯,人们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专家提供专业指导,以便准确理解、妥善安排各项事务,更好地适应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

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在林林总总的“专家建议”中,多数都是科学、客观、合理的,存在偏颇、引发争议的毕竟是少数。如果由于舆论的放大效应,就把对少数“专家建议”的批评泛化为对专家群体、科学知识和专业精神的怀疑,那无疑是走向了另一种错误倾向,甚至助长反智之风。这种危险苗头,也许比那些引发群嘲的“专家建议”更值得警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