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留声机】我支援了上海120:从没有空闲到“待派”清零
分享至:
 (4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子愚 张凌云 2023-01-10 10:13
摘要:上海120的压力正在缓解。

近日,随着新冠感染人数上升,上海120电话呼入量激增,上海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空前压力。2022年12月20日起,上海多家医疗急救单位紧急招募一批志愿者,担任驾驶员、担架员、接线员等。

志愿者队伍中,有来自上海出租车公司的“老司机”,有来自搬家公司的“大力士”,也有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

出租车司机葛厚文和上海城投水务集团职工黄恺就是其中的两位。奋战半个月以来,他们带来好消息,上海120“待派”清零了。这也意味着,上海120的压力正在缓解。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讲述人:葛厚文 职业:出租车司机 年龄:45岁

最高峰的时候是一天13单

这几天,我驾驶的这辆救护车每天包括转院单在内,急救运送任务在8单左右,最高峰的时候是一天13单。从这半个月里每天单量的变化中,我能感受到形势缓和了不少。

我是在最紧张的时候投入120急救运送的。12月26日,我和同事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和一众紧急调派来的司机临时上岗,驾驶120救护车。

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行车的教育、担架的上下车、协助患者上下楼等等内容。说是救护车司机,实际上我们也充当了一部分担架员的作用,需要搬运担架车,将患者从家转运到急救车上。

开车对我们这些出租车司机来说没什么问题,在救助搬运患者上,实际遇到的情况会更复杂,很多老旧的小区担架车没法抬上去,我们只能用软担架将患者绑上去,再转运下楼。

在转运下楼的过程中,其实是不能将患者放下来的。不少楼道很窄,堆满了杂物,我们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运送,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这是非常大的体力消耗,基本上每一趟下来,我全身都湿透了,腰都没法直起来。

目前我还没有感染,但大部分的同事都已经“阳康”了。这些“阳康”的司机们都反映,他们目前的身体很虚,但还是坚持一趟一趟地接送患者,非常不容易。我们每天出任务时,都穿着隔离衣,帽子、N95口罩都配备齐全,原则上是一天至少要更换3次。不过说实话,既然我接下来了这个任务,“阳”不“阳”这件事我已经不考虑了。

调度总台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车辆配置。但实际到了患者家里,情况各不相同,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至今为止,我接送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最年轻的一位58岁,年龄最大的98岁。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处在发热多天的状态。说实话,他们都已经禁不起折腾了。

原则上我们会把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但也会尊重家属意愿。大部分人都想往三甲医院跑,但现在的情况是,三甲医院里人都满了,人送到了可能还得在急诊等好几个小时。有时候我会给那些情况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建议,去更近的医院治疗。

比如前几天,有个阿姨说她要去大医院急诊,我给她分析了目前医院的情况,建议她去家附近的医院不需要排队,到了医院后她很快看上了病,阿姨很感激。

还有一个66岁的老先生,拨打120是因为一直发烧,但家里没有药,我们赶到时,他抓着我们的手,眼泪哗哗流。其实他人气色很好,也没有基础病,就是没药着急,我赶紧去他所在的楼栋帮忙询问邻居有没有多余的退烧药,帮忙协调来了,他其实也不用去医院。这个任务解决后,我们很快接到了一个急单,是一个已经失去意识的87岁老太太,又能立马救助急需120的人,我觉得很庆幸。我们来做保障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把资源给更需要的人,尽量更高效地提供救助。

不能干等

救护车完成一次工单是需要回站的,但现在我们完成一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接到下一个派单、赶往目的地。

很多时候我驾驶的这辆救护车停在医院门口,旁边还有很多辆救护车。这些停在院外的救护车不是在排队,是被压床了。压床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患者送到医院了,躺在我们的担架床上,但目前急诊患者人数爆满,医院的病床周转非常慢,担架床被占着,接下来救护车接单的任务就被迫暂停了。一压床,哪怕救护车再多,也跑不起来。

为了应对压床现象,提高救护车周转率,急救中心其实安排了送床车将可替换的担架床送给救护车。但很多时候,病患太多了,床是有限的,送床车根本送不过来。

窝在那里等,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我就跟一起来的同事说,我们既然来了,就能做一车是一车。我们会分别去医院各科室找床,一层层楼地去问。

我还记得12月30日凌晨,我们接到一个派单,从接到单行驶到目的地,只花了5分钟,把病患从家里转运到车上,花了半小时,开到医院10分钟不到,但硬生生在医院从4点等到8点40,压床问题才解决,才能接下一个单。那一天夜里的9单,几乎都遇到这个问题,我们都是自己想办法给家属找床,有些体力还可以的患者,我们就尽量给他找来椅子坐下。

上海很多医院的急诊和发热门诊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我们在医院也能看到,很多医生都是带病上岗,特别累,这些医护人员特别不容易,非常感谢他们。

其实,我已经7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临近年关我提早回了家,结果刚到家就接到了120指挥中心告急的消息,想到这次是救人,我当时就主动报了名。

如果能多挽救一个生命,哪怕“阳”了又怎样呢?转眼到2023年了,希望疫情能够早点过去,也更希望今年,我能回去陪陪我年迈的父母。

讲述人:黄恺 职业:上海城投水务集团南区供水管理所芙蓉江站副站长 年龄:41岁

再次上阵

2022年12月20日,我所在的志愿者群里就发出了一份文件,这是招募“120急救支援志愿者”的通知。他们希望我们这些有经验的“老兵”能再次上阵。

今年4月底,我就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救护车应急救援驾驶员志愿者。这个微信群就是那时候组建的。当时,我们接受了3天培训,包括二级防护的穿戴和脱卸、救护车的日常清洁和消杀、安全行车教育,还有担架的上下车、协助患者上下楼的规范动作,最后是针对培训内容进行的实操考核。这些内容,我基本都还记得。

所以这一次,我当仁不让。30多人的群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再次响应了号召,我和队友们又能比肩作战了。我的本职是上海城投水务集团南区供水管理所芙蓉江站副站长。一定程度上,我日常工作涉及的事务和急救中心的相似,都是要保障安全,只是一个对象是水管,另一个是病人。

12月23日到25日那三天,我每天早上6点就到指定地点集合,申领装备、仪器后给车加油,10点正式出车,到晚上8点结束。

这段时间,120的呼入量明显增加了,我们任务是艰巨的。

4月时,我们的任务主要涉及非阳性人员转运。他们身体相对健康,救护车上一般就是两名救护车应急救援驾驶员志愿者。而这一次,我们的任务没有严格分类,许多工单都是实打实的急救工作。和我同车的是一名来自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听他说,医院里部分手术延期,他自己的工作量减少,就腾出手来支援。

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去年12月下旬,急救车的战斗减员和压床现象十分严重。我们把有些医院跑熟后,基本能摸清,哪里可能会有空闲的床位,所以把病人送到医院后,我会第一时间去医院各处找。我们志愿者中有一位“单王”,一天跑了18单,也是用相同方法尽力减少压床。

“120急救支援志愿者”的队伍配置,有驾驶员、担架员和急救医生。部分驾驶员来自上海出租车司机队伍,熟悉上海路况;有的担架员有的来自搬家公司,他们力气大;有的急救医生是来自上海三甲医院,有很强的专业能力,队员们可谓各有所长。几天磨合之后,队员们的熟练度和默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使我们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开展。

“待派”清零了

从很多迹象都可以看出来,院前急救压力已从峰值回落。

首先是急救人员减员的情况明显好转了。12月下旬,我所在的站点刚开始是8辆车,现在已有25辆车投入运转。

另一方面,“待派”单也少了。最严重时全市120急救车“待派”单超过400单,我们完成一单,几秒钟后就会接到下一单的任务。大约是从2023年1月4日开始,情况好转。最近我们得到消息,“待派”清零了。我们在可能还会有空闲的时间等待派单。另外“压床”现象也缓解了。

这一次,与四五月时有所不同,我必须同时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在上个月20日前后,上海拉响寒潮蓝色预警,我要同时关注市民们的用水问题。寒潮之后,上海的平均气温都维持在冰点以上,我的工作也就不算特别忙碌,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120急救支援工作。我一般会在早上到急救中心,下午回到水务公司,晚上再到急救中心。

从现在的情形看,我们的工作也会在近期内逐步结束,这也算是个好消息。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