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救助流浪人员却遇“尴尬”,我们如何理解城市中的少数?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2022-12-17 11:45
摘要:一个尊重保护与关爱少数弱势群体的城市,就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得到尊重保护与关爱的城市。

随着冬日来临,这些天,上海救助部门加大了街面和重点地区的巡查力度和频次,针对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等露宿街头的人员开展及时救助。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每年的救助工作,工作人员几乎都会遇到同一种“尴尬”:个别人员坚持不愿前往救助机构。这通常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浪迹在外的生活,可以依靠捡拾变卖废品“自食其力”。

从数量上看,这当然是城市中极少数的一群人,很多市民甚至并不知晓他们的存在,即便如此,城市对他们的关爱仍不可少。本着“自愿受助”的原则,工作人员一般会在劝导无果的情况下,尊重其个人意愿,然后送上热水、方便面、棉衣棉被等物资,并留下印有救助管理站地址、电话的服务卡。“一旦你们有需要,随时可以联系我们!”

城市是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像流浪人员这样的少数群体还有不少,比如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他们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处境,需要格外的关心与呵护。这基于一个基本常识:人群中的“多数”与“少数”是一个相对概念,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都有可能变为某方面的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尊重保护与关爱少数弱势群体的城市,就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得到尊重保护与关爱的城市。

在民生保障领域,我们特别要警惕“弱者恒弱”的情况发生。或许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们在街头看到盲人的机会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盲人不敢独自走出家门,与社会互动交往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也就更不敢出门。

扭转这种局面,城市的“多数”就要主动为“少数”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手段为其赋能。最近,上海就密集推出了多项关爱残疾人的举措,比如,依托“随申办”等载体,新版云助残平台上线了,它具有就近寻找无障碍设施、应急辅助配药等暖心功能;作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上海还为2600位困难视力残疾人免费适配了“智能助盲帽”。此外,聋人驾考培训试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少数群体的安危冷暖,往往牵连着城市的最薄弱环节。类似“木桶效应”,只有把最短的那块木板补齐,整体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是民生保障精细化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以养老服务为例,过去,在“老年人”这一宽泛概念的统摄下,老人的很多细分需求被遮蔽了。这几年,随着患有认知障碍等病症的老人被更多地识别出来(尽管从数量上看仍是少数),五花八门的养老服务项目涌现出来,少数老人的特殊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放眼长远,这些种类丰富的服务“工具箱”,也为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更多政策探索与施展的余地。

推而广之,从少数群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疫情防控等很多工作中同样成立。习惯了从整体和多数考虑问题的我们,不妨多树立一些“少数思维”和“底线思维”,不必一味求“大而全”,有时候解决一些“小而精”的问题,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整体效果。

当然,讲道理总是容易,具体落实却可能遇到诸多困难。从本质上看,兼顾“多数”与“少数”的利益,是个“既要又要”的问题,如何调动资源平衡各方,考验的是政策制定者和干事者的智慧。有时候,之所以两者难以兼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有限。直面现实,我们不仅要继续把“蛋糕”做大,也要兼顾少数群体的“口味”,让人人都能共享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