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留声机】上海社区医生:阳性门诊开诊第一天,大多数就诊者都很淡定
分享至:
 (1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22-12-16 15:30
摘要:这次,当我在社区医院内穿上熟悉的大白服,走进“阳性诊室”时,感觉到真正的转折点要来了。

12月12日,社区医生杨小云在社区医院首日设立的“阳性门诊”坐诊。那一天,她接诊了5位阳性感染者。“很忙,但是充满期待,感觉短短十多天时间里,大家大多已经转变了认识,面对奥秘克戎感染,大多有了一份平常心。有的感染者,甚至主动‘自报家门’,说出自己需要的药品。”她回忆首日开诊的场景。

杨小云所在的上海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社区医院一样,都在12月12日当天开出了核酸、抗原阳性患者的专门就诊区域,这也意味着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做好准备,接诊新冠病毒感染者。

在12月防疫政策优化前后,记者多次与杨小云对话,力图呈现一位社区医务工作者在转折时期的真实工作状态。

以下是杨小云的讲述。

讲述人:杨小云     职业: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     年龄:80后

1 在“阳性门诊”首日接诊5位感染者

这次,当我在社区医院内穿上熟悉的大白服,走进“阳性诊室”时,感觉到真正的转折点要来了。

在这以前,我们这个社区医院不要说是接收阳性感染者了,就算是发现了发热的患者,都需要立即转诊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去。但将近一年以后,上海社区医院的阳性门诊几乎在同一天开出来了。大家也都通过“上海发布”以及各个街道的公众号了解到了这个消息。

但“阳性门诊”开诊第一天究竟会面临什么?我们没有做太多的预设,能做的就是把院感流程梳理清楚。我是穿着二级防护服,也就是“大白”进去的,这让我很有安全感。毕竟以前在社区,我们也经常需要穿着“大白”面对新冠感染者,这都是驾轻就熟的事。

这一天,我发现大部分走进阳性患者就诊区的患者都很淡定,有的甚至都知道自己该吃哪些药,就是来找我确认下然后开药的。只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来就诊时,看起来有些慌张,她说自己是清洁工,每天接触的人很多,现在感染了有点失去方向。我询问后,发现她没有什么基础病,就宽了宽她的心。

我也会对来就诊的患者说明:“如果觉得自己症状不严重,而且家里也有对症的药,也不一定非得看医生,可以早点回家休息。”

其中就有一位感染者,是在医院门口做抗原时才发现自己是“两条杠”的,护士要把他引导进入阳性病区看病,后来他权衡了一下后,也没进来,直接回家休息了。

我觉得大家感染以后这么平静,主要和这十多天里媒体、相关部门对防疫政策、居家治疗方案的密集宣传有关。一个人一旦听得越多,身边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痊愈的例子越多,恐慌就会越少。

从我第一天的坐诊情况来看,患者的症状也确实都不重,大多是39度以下的低烧,伴有肌肉酸痛、咽喉痛、咳嗽这样的普通感冒症状。

2 三类患者都有单独就医通道

相比之前漫长的抗疫路,一切变化来得太快了。尽管面对必将到来的这一天,我们社区医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在全国一些地方防疫政策出现变化,但上海还没松动时,我们医院药房就收到了通知,让我们多准备一些缓解新冠相关症状的药品。当时的囤货量达到了平时的好几倍。

接收阳性感染者前几天,我们一直在重新规划院感流程。现在主要是要把三条通道切分清楚:普通患者、发热且核酸阴性的患者以及核酸阳性的患者都有单独的就医通道,互相在空间上独立。

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患者或者是抗原现场测试为阴性的患者,一律进入普通门诊就诊。

发热且核酸阴性的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原本我们医院一直就设有发热哨点,在独立于医院门诊主楼的一个单独建筑内。上海今年春天那场疫情开始后,为避免院内感染,我们遇到发热患者来就诊,会送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去。但现在,发热门诊重新启动了。

核酸或者抗原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则会被引导进入“阳性门诊”。这个门诊在发热门诊附近,但与之并不相通。三类门诊都有独立离开医院的通道。

按照院内规定,当天坐诊阳性门诊的医生也要看发热门诊的患者,所以那天我就在两个诊室之间切换。每次出一趟诊室,我都要换一身防护服。好在那天两个诊室就医的患者都算集中,我一共就换了3次防护服。

我们院的全科医生是轮班进入“阳性门诊”坐诊的,我正好轮上了开诊第一天,和我一起的还有一名护士,她要身兼挂号员、引导员以及护理人员等数职,因为在这样的病毒污染环境里,肯定是流程经手的人越少越好。

在第一天接诊阳性感染者的门诊中,现场也产生了一些之前没有预估过的小问题。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开出了药方,但是阳性诊区并没有单独的药房,感染者也不能自己去普通门诊的药房拿药,这该怎么处理?很快我们就协调了办法:由分诊台护士无接触配送到我们这个楼的门口,再由阳性就诊区内的医生拿给患者并且讲解用法。一天下来,基本阳性感染者来就诊的所有流程也都理顺了。

实际上,这个阳性就诊区也可以看除了奥密克戎病毒感染以外别的病症,比如外伤、肠胃问题等,但是今天来看诊的患者还都是聚焦于感染后的一些身体症状。我想随着感染的人增多,来看其他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慢慢变多的。

3 更“热火朝天”的阵地是线上问诊

第一天来线下问诊的感染者只有5位,我咨询了第二天坐诊的同事,也只有4位感染者来看病。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医院向社会公布的24小时的咨询热线,接到的咨询电话就没断过。

在阳性门诊坐诊后的第二天,原本是我休息的日子,但是我还是决定在“健康云”上线上坐诊一天。因为从我第一天坐诊的经验来看,这几天线上问诊的人数一定会暴增。

果不其然,那天我早上8点起床就不断收到患者的挂号提示,不到上午9点,我的号就挂了将近100个。这让我想起了年初上海那场疫情时,我一天要线上接诊近200位患者,后来上海解封后,每天线上问诊的患者就稳定在一二十人。

这次,我赶紧让客服把我的挂号系统关掉了。我想这一天自己能解决好近100个患者的问题就很好了。果然这天来问诊的人大多都是有感冒发烧症状的患者,只有两位是来看慢性病、皮炎等其他问题的。

很多人来问诊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求药,他们已经出现症状了但是药没有备足。一般按照互联网问诊的流程,我上午给他们开出药方,由上海市区的药品仓库统一配送,一两天之内就能送到上海患者的家中。

问诊的人中,来询问孩子发烧等感染症状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从那头的语气可以推断,这些家长还是挺镇定的。

有的人一家子都感染了,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出去做个核酸,我解释最好是等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再出门做核酸。

还有一位来咨询的母亲,儿子在学校被感染了,但是家里没有备药,她有些焦虑。但是我听她的描述,发现孩子的症状不重,发烧也就是38℃多,我就赶紧安慰:“很多孩子感染后症状都不重,即使不吃药也能自愈。”

在问诊时,如果遇到发烧的患者,我会问一句他们的抗原或者核酸结果。但是我也不会特别强调这件事,毕竟感染者有90%以上就和患了感冒差不多,我们还是对症处理,该止咳就止咳,该化痰就化痰,是不是感染病毒对我的诊断影响不大,没必要给他们增加“已经阳了”的心理负担。我了解这些患者是已经感染的,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根据情况判断他是否可以居家,我也不主张症状很轻、身体底子不错的患者动不动就出门就医。

还有一部分有基础病的老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抵抗住感染还是很焦虑的。我发现劝说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拿和他们情况相似的老人感染了然后痊愈的例子来举例。听过这些案例,他们就会有信心了。

经过安抚后,大部分感染者都能安心居家休息了。但我也会劝其中一小部分人及时就医,比如一些发高烧的小朋友以及基础病不是很稳定的老人,毕竟他们的抵抗力会弱很多,不适合居家。

在这天的问诊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完全没有感染症状的人,他们就是想通过线上问诊买些感冒药备着。大多数时候,像这样的问诊者,如果家里不是毫无储备,我会直接拒绝他们的请求。不是我不想帮忙,而是目前有限的药品资源应该优先满足有症状的人群。

有不少咨询者焦虑现在抗原、退烧药在线下药店甚至是网店里都买不到了,我就宽慰:“你们要相信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包括我们医院在内,各个医院和社会面的药店都在积极备货,药厂在抓紧生产。只是因为防疫政策的调整节奏有些快,所以需要等几天每个链条才能重新顺畅连接起来。”

即使最不济,患者在没有药时被感染了,也可以去像我们这样的阳性就诊区配药,无论如何,医院内发热门诊、阳性门诊的基础用药都会有基本保障的。

在我看来,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往往会过度囤药,误以为每对应一个症状,就要囤一种药。实际上,我们医生开药的时候一般会针对患者的好几个症状联合开一种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平时大家感冒,最多也就只需要吃两三种药。

总之,我认为还是应该把目前有些紧张的药品资源优先留给已经感染的人。

4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生活的规律

新的防疫政策出台后,社区医院日常的诊疗工作还要继续。在普通门诊,我们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增加对诊室的消杀频次。

其实政策调整以后,对于明确在阳性门诊坐诊的医生来说,防护等级没有变,风险也没有增加。现在面临风险最大的是在普通门诊坐诊的医生。

但是大家心态都很稳。在议论“何时被感染”这件事时,也大多会互相调侃、舒缓紧张。但是我们也很清楚,难免会有“中招”的一天,只是越晚越好,尽量避开患者就医高峰期。

相对于医院这个防护相对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场所,我觉得我们医护人员更多感染机会是来自社区和家庭。我有一位同事在院外已经被感染了。最先出现症状的是她从学校回来的儿子,然后她被感染了。

现在我去小区医务室值班时,“行头”也从原来的医用外科口罩改换成了一级防护服。我还请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医务室开诊当天,协助我一起筛查:如果有感冒发热症状的患者来,就请他们去社区医院就诊 ,不要进小区的诊室。毕竟现在大家不太做核酸了,来社区医务室的大多又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我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

这几天,来找我电话咨询打疫苗事宜的人又多了起来。防疫政策转向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疫苗注射,2小时内就注射了150人次,其中有20多人是来注射第一针的,这些注射的人中,老人有40多位。这比上海年初疫情刚结束时,来打疫苗的人还要多。

前几天,我起床后想去做核酸,却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告别了每天做核酸的生活,忽然还有点不适应。

这3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次转折。我还记得上海春天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位社区的老大爷向我感慨了一句:“活了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医院也关门了。”

现在国家在这个时候做出政策转向,我能理解,我接触了那么多感染者,也发现感染后的症状越来越轻,病程也越来越短了,这是动态的科学规律,应该遵循。

未来几个月,我们都站在一个交错点: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但另一方面大家似乎也在回归真正的“正常生活”。

比如我们医院虽然要求患者入院看普通门诊时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但如果这位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没做,我们在医院门口可以提供他抗原,显示结果为阴性后,还是会让他进入普通门诊就诊,没有一位患者会被拦在医院大门之外。我观察了下,这几天开出阳性就诊区后,其他普通门诊的患者也没有减少。

我回忆起在疫情以前,我们是以“是否发热”作为区分患者入院看普通门诊还是发热门诊的依据的,因为发热很多时候是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我也期待着有一天,新冠病毒的感染者也以“发热患者”的身份进入发热门诊就医,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差不多走出疫情,新冠只是一个普通的传染病了。

政策调整后,我也拥有了今年第一个双休假期,这一年一直在社区做各种防疫工作,每天都觉得消耗挺大的,两天的假期根本不敢想象。现在,我们依旧很忙,但是一种有规律、有方向的忙碌,也许还会经历一些“阵痛”,但我还是看到了希望。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题图来源:朱瓅 摄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