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没顶美术馆:世界级生态岛上的先锋艺术实验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2-12-08 16:40
摘要:在这片远离喧嚣与繁华的地方,艺术作品正在“自由生长”。

从上海市区出发,驱车两小时、百余公里,跨过江、登上岛,一路向西穿过无数村舍农田,便能抵达崇明本岛最西端的绿华镇。在成排的林木和平整的道路边,当代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官震慑扑面而来。

穿过橘园来到一片草地,可见若干座砖瓦剥落、石墙斑驳的老旧厂房整齐排布,眼前陡然可见一个佛像雕塑掩映在绿植中,散发出神秘魅力;空旷的、20世纪70年代中式风格的厂房中突兀竖着两根古希腊风格的石柱,石柱底部是两个颜色鲜红的巨型高跟鞋雕塑,顶部则击穿了厂房薄弱的屋顶,极具张力;一旁的空地上,一个十余米高的柱状雕塑斜斜插向天空,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

这是一个名为“没顶”的田间美术馆。历经近两年筹备,没顶美术馆的“庐山真面目”终于揭晓,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15名艺术家带来的三场大展——艺术家群展“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驻地艺术家展“金锋:软如棉,硬如针”、常设展“徐震:登陆1.0”,共计超过50件各类艺术作品,正在静谧乡野的田间地头静静等候各路观展者。

格格不入却又奇妙融合

在没顶美术馆,一排老旧厂房的外侧墙壁上,雪白的“Made In”(没顶)字样标示着这片区域的新身份。没顶,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屋顶。这既有“巨大的艺术雕像如同野蛮生长的植物般冲破屋顶”的现实指代,又有“艺术创作要打破固有束缚、开拓全新空间”的内涵延伸。在这里,不少艺术品乍看之下似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细看之下却又奇妙融合。

那个十余米高的柱状雕塑,名称本身就如一种行为艺术——《如何屹立巨大的柱状雕塑》。这根斜柱就在喷绘着“Made In(没顶)”标识的红瓦厂房边,是艺术家冯至炫受邀为这片户外空间专门创作的特定场域作品。在勘查场地时,他选中了垂直于主路的一段河沟,把河槽当做天然的模具,每天涨潮前和助手一并拾捡贝壳、浮球等,以附近随处可得的物件作为创作材质,比如渔网、浮标、电线杆、透水混凝土。甚至这条随着朝夕时而显现出的河道与其之上的白鹭脚印和螃蟹洞口,艺术家都将之完整保留并呈现。浑然天成的作品架在小河上,让人觉得它似乎上一秒刚从河道里“生长”而出。

冯至炫,《茫茫相似贯通万物-屹立一座巨大的柱状雕塑》

在这片艺术空间里,处处充溢着土与洋、古与今、大与小、杂乱与精致、黑灰与斑斓的强烈对比。在徐震的作品《新-拉奥孔》中,比例扭曲的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片断壁残垣中与巨蟒缠斗,一旁,一段8米高的柯林斯柱式希腊柱穿透破败的屋顶显出轮廓,下端置于一双红色高跟鞋内,古希腊文明与现代消费经济碰撞,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和谐,该作品名为《永生(希腊柱,高跟鞋)》。《进化—唐彩绘侍女木俑、Bwa Bobo面具》被周遭野蛮生长的植物掩藏在一处砖墙内,另一个被 “一劈为二” 的恐龙雕塑被分别陈列在两只巨大的展示柜中,似乎有人在该处将时空撕开又重新拼接上。

徐震,《永生(希腊柱,高跟鞋)》

没顶美术馆馆长、艺术家徐震表示,这座美术馆本身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场地的原貌——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这样一来,无论是驱车百余公里赶来的专业观展者,还是住在附近的村民,都能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体味到美感与震撼。“事实上,在布展期间因好奇而来打探的村民,和都市中拥簇在各大美术馆里的访客,对当代艺术的感知、理解差异,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没顶美术馆无意改造当地自然生态,更谈不上重建。”

徐震,《新-拉奥孔》

用“近乎原始”的方式呈现“原始”

绿华镇原是一片滩涂湿地,和长江以南的白茆港隔水相望,白茆谐音“白猫”,因此人们给这片滩涂起了个诙谐的名字:老鼠沙。1971年冬天,在老鼠沙的芦苇荡上,人们围堤垦荒,最终建立起“崇明县新建副业场”,后来改名为“崇明绿华农工商联合公司”,1984年3月建立绿华乡。占地约40亩的没顶美术馆前身即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华养鸡场鸡舍。对于“集体”和“原始”的独到呈现,成为没顶美术馆的魅力来源。

没顶美术馆所使用的养鸡场旧厂房,如今还保有集体主义生产的风格。如今,艺术家们也在那里用一种集体的、自主的方式,在“艺术自留地”上率性而为。今年9月,在《没顶美术馆馆长的一封信》中,徐震这样写道:“参与到艺术集体生活中是重要且令人上瘾的,我一直处在随时与同伙们一起出发去做艺术项目的准备中。这个集体并不是几个人而已,而是建立在认可、敬重、热爱和友情的基础上,不断超链出去的一个价值共同体。”

另一方面,那片地方不光建筑是废墟,附近也不是旅游景点,很难用“雄伟”“辽阔”等词来形容,反而呈现出一种虽“野蛮”“粗放”却“热烈”“原始”的美。要呈现、承载这种美,“容器”——即展览空间,必须原汁原味。徐震告诉记者,比如在一个展厅中,由于老房子的特殊结构,原本并没有安装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有一次,在无意间,大家看见夕阳斜照进残破窗的窗户。“太美了,还装什么灯啊!眼前的光影效果就是最好的。”没顶美术馆,就是通过这种“随时发现、及时调整”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场馆内随处生长的野草,也是一种“原始美”和“荒芜美”的体现。起初,出于安全考虑,工作人员曾对野草进行修剪处理,但后来发现,不少观展者似乎对这些野草情有独钟。“现在很多东西太精致了,而且越来越精致,人们反而会有一种期待‘遇见野蛮’的心态。后来,我们不再修剪野草,它们渐渐成了美术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没顶美术馆这片远离喧嚣与繁华的地方,艺术作品正在“自由生长”。乡村这个大“背景板”,也成了艺术张力的一部分。“我们在看似最‘土’的田间地头布置先锋、前沿的艺术作品,致力于实现新时代的艺术想象。没顶美术馆支持当代艺术的实践和探索,并期待形成更具有活力的当代文化前沿基地,与更多人分享当代艺术的能量。”徐震说。

栏目主编:黄勇娣
图片来源:没顶美术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