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⑫ | 善用城市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建利 2022-12-01 06:31
摘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围绕学校思政课建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二十大报告的这句表述,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与意蕴,它提出三个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即通过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特殊功能。

一、一体化建设与大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运转是多方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入的过程,多方育人力量在同向同行中统筹育人资源,形成引导培育大学生的合力,事实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已经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校内循环。虽然高校是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场所,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前进方向相统一,这就凸显了挖掘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引导、社会实践锻炼和劳动意志磨炼等,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中,不断引导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直面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汇聚开放多元社会教育资源的“大思政课”,也就成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一种重要途径,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何为“大思政”,是“大思政课”,亦是“大思政”课。其一,大思政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聚焦形式,聚焦视野,倡导教育的形式要走出课堂,走向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关注思政课程建设要与时代同行,拓展大视野,讲好大故事,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二,大思政教育要从理论与实践中出真知,明事理,育情怀、勇担当。讲好大思政课就是要连接好小课堂与大社会,扎根时代背景,着眼实践教育,善用一切社会资源,讲好家乡的改革与发展,开展体验式教育,带领青年悟透“有字书”,融入“无字书”,结合青年人的生活学习实践环节,在民族复兴、人生大考、专业学习、劳动大课等平凡的岗位领域设计人生。

区别于传统思政课堂,“大思政课”立足于“国之大者”,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上海作为全国课程思政的先发城市,在构筑特色大思政课上更应深入挖掘城市独有资源,善用“大”的城市育人资源、汇聚“大”的城市育人合力。

二、用好红色历史资源,用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由此可见,大思政课对象仍是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出发点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脚点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所以,大思政课程仍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红色历史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度契合,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思想内核十分必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透过大历史观视角,讲明、讲透一百多年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奋斗史、七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懈探索奋进史、四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史和上海的发展历史。

善用沪上红色历史资源,首先要充分利用城市既有资源。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发布了379处红色资源,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更是汇编整理了600余处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跨越了从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三十年时间,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优秀历史建筑和立碑挂牌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以及纪念设施等,更是包含了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周公馆等多处重要红色场馆,为上海以红色历史为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善用沪上红色历史资源,更要注重红色历史资源对思政课堂的延伸功能,既要在历史基础上把思政课讲活,更要注重“大思政课”的课程边界,注意红色历史资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只重参观不重引导,只重实践不重理论,要在参观中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善用沪上红色历史资源,还需要注重校史与党史衔接,上海多所高校本身也具备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善用沪上红色历史资源,也要善用校内本身资源,将党的故事与校史故事融合起来,提升用红色历史资源进行思政育人的亲和力。

三、调动社会资源,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不能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方案》指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

善用社会资源,要用好社会实践资源。当前,上海已建设14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3家,工业文化专题教学实践基地2家,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教学基地3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1家。在全国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上海所占比例较高,同时涵盖科技、医学、文化、党史等多个领域,在地域上分布在上海各个区域,为上海学校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资源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定基础。

投身社会实践,涵养沪上大情怀观。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实践,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城乡、深入生产,调研厂矿、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服务等。

善用社会资源,要用好城市品牌资源。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浓缩着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作为新中国科技高地,引领中国科技发展最前沿,上好沪上特色思政课,要让上海青年大学生融入上海发展特色,讲好与青年人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故事,让青年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动,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

善用社会资源,还要用好当下热点资源。当今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更是加剧了这“两个大局”的影响。上海作为全国五个中心,同时在2022年上半年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上海”保卫战,对于用国际比较的视野,站在全球视角,讲好“中国之治”的独特制度优势,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资源。

总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随着“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资源被充分调动,参与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向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不断迈进。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