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上海的城市温度有多少?五个人说出了他们的“体感”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杜晨薇 舒抒 黄尖尖 2017-05-31 09:13
摘要:在这里,“最美家庭”并非只是看上去很美,而是常常走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让邻居能感受最真实的家庭和谐与美德;在这里,赫赫有名的“非遗”技艺大师从来不只是“传说中”,他们经常走进教室,为孩子们手把手传授自己的绝活;在这里,百年老宅被修旧如旧又不失现代功能,租住的年轻白领可与上了年纪的老居民一同享受静谧时光;在这里,保留着上海味道的“弄堂美食”不仅让人怀旧,也让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安心享用……

这是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黄浦区,寻常可见的一幅幅画面。

 

近年,文明的力量渗透在黄浦区的角角落落。创建文明城区,黄浦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共建、共享,依靠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其最终目的是让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

 

文明,让这方水土更有质地;文明,让这里的生命个体更具纹理;文明,正构建出一个更具温度的城区。让我们通过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与途经这里的人的视角,一起感受这个城区的温度。


善治
刷新生活幸福指数

 

黄浦老城厢内的聚奎新村曾经遍布“吊脚楼”,如今已经变了模样。

邵国梁(老城厢居民):在梅家街住了10多年,楼顶的违建也搭了10多年。最初黄浦区城管上门拆违时,我内心有抵触,但城管坚持有商有量、平心静气,不与我们争吵、对立,还为我家的生活需求出点子、想办法。如今,我家虽然空间仍旧狭小,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还不失美感。生活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居民们都被潜移默化“改造”。原来搭满违建的楼顶,被大家自发种上了花草,变身一处美丽的景观。

 

创建文明城区,归根到底是要让生活更美好,而落脚点就在城市的治理与服务上。唯有治理与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才会让人在社区中、在城区中找到归属感、增加亲近感,构建社区交往、邻里互助的温度社区。

 

一处设施齐全的公用厨房、一片理清电线后露出的蓝天、一个处处透绿的“口袋花园”,经过黄浦区“重塑老城厢”、老旧住宅微更新等项目改造后,居民的生活环境越变越美; 而比环境变化更大的是居民的心态。

 

居民的家园怎么变、如何变,并非城市管理者“一言堂”,而是广泛发动居民,投入其中。如“重塑老城厢”,就是“以人为核心”,拆解每家每户存在的问题,量身定制方案,但每一处改变必反复征询居民意见,如此持续推动治理改造。

 

有了归属感的居民,又投身社区自治中,将个人修身在家园自治的道德实践中升华,成为城区精神文明创建的中坚力量。如今,“路管会”、“弄管会”、“片管会”、“业委会”等黄浦特色群众性自治组织,“邻里守望”“党员进社区、人人做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活跃在民间,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就像一位基层工作者所说,“重塑老城厢”、老旧住宅微更新等项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居民与居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那道门:居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居民的个人能力被发挥出来,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增加了居民爱护社区的责任感,并逐步在社区中建立起“熟人社会”;居委会与街道真正走进了居民的家门、走进了居民的生活与心灵,为引导社区自治与共治创造了条件。


善读
厚植文化因子

 

通过思南公馆图书活动,志同道合者成了好朋友。

(思南读书会年度读者、白领):每次参加思南读书会,我都会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去听课。阅读一本书后,大家在“思南读书一家人”微信群中热烈探讨。通过自身阅读,结合老师的讲课,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对于图书的鉴别能力也提高了。

 

一座城市要想积淀起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依靠市民对精神财富长期自觉地求索。创建文明城区,正是要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不仅仅拥有道德层面的“文明”,更要追求灵魂深处的满足。

 

当思南读书会、书声阅读会、思南健康学堂等大量以“书”和“阅读”为主旨的活动出现,并像磁石一般吸引了一大批拥趸时,城市的气质中便有了厚重的、深刻的文化因子。

 

如果说基础建设、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面子,那市民的阅读习惯、修身意识就代表着城市的里子。厚植了丰富文化的城市,必定充盈着精神的财富,积蓄着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如今,阅读再不是少数人的事。在一个被贴上文明标签的地方,阅读者、朗读者会随时出现在社区、楼宇、企业、校园等一切你能想到的地方。

 

南东街道的“深耕悦读”、外滩街道的“品味书香”、打浦桥街道的“打浦书斋”、小东门街道的“天灯”老年读书会、黄浦法院的“书香黄浦”读书会、黄浦检察院的“图书漂流”、大同中学的“五月诗会”、大境中学的“悦读感悟节”……书虫们活跃在各级阅读平台当中,真正把阅读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恰如一位长期活跃在思南读书会上的年轻人所言,阅读让人更爱这个世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在一起阅读、探讨人生的哲学、城市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当阅读活动开始与剧场、商场等公共空间共生共荣,人与人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多,社区、街道全都“活”了起来,城市中也将充满爱与智慧。


善心
点燃邻里相助之光

 

黄浦发起的“拯救斑马线”行动,由白领与孩子走上街头宣传交通文明。

薛晓珍(接受“咏年楼”志愿者服务的老人家属):18年前,60岁的母亲发生车祸,大腿骨折,从此抱病在床无法行走;4年前,母亲突发中风,让家人措手不及。是“咏年楼”为老服务团队的志愿者耐心指导我们基础的护理知识,联系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并定期送上防失禁纸尿裤减轻我们的经济压力。每当我们有事无法时时照看母亲,志愿者们不仅承担起喂饭、喂药的任务,有时还为母亲把屎把尿,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她。在我们眼中,他们早已不仅是志愿者,而是真真切切的一家人。

 

当代雷锋精神在哪里?就在邻里守望相助的时光,在党员纷纷踏进社区的那一刻,在孩童跟着父母一起上街做公益、从身边细微之处践行志愿者精神的那一天里。从人流如织的南京东路,到享誉海内外的豫园景区,再到老上海人心中最青睐的淮海公园,一街、一城、一园里,处处都有地标性的学雷锋活动,有城市志愿者亲切的岗亭,有涵盖各行各业的学雷锋基地,将志愿之光融入城市每条毛细血管中。

 

“关心一个老人就是关爱一个家庭,和睦一个家庭就是和谐整个社区。”“咏年楼”之所以能够坚持,没有别的秘诀,全凭志愿者们的真心、爱心、热心、耐心、责任心这“五颗心”。

 

“霓虹灯下的哨兵”之所以镌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正是因为他们35年坚持在上海的最中心,向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无私的帮助。

 

“斑马线行动”之所以迅速覆盖全年龄层,则是多年来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缩影。

 

一座文明之城,要有志愿者光芒时刻闪耀,一片文明之区更需要志愿精神长久的陪伴和激励。在上海,在黄浦,志愿者服务并不是孤独的样板,而是镌刻进你、我和我们下一代心中的社会责任,也将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温度。


善举
随处可见友善笑脸

 

格致中学的外墙上贴上了“二维码”,扫扫可以阅读这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方清(外地游客):黄浦是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区,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它的现在,也能触摸它的过去。这里不会让人觉得陌生,可以很舒服地随便走走、逛逛,因为这里有温馨的街道、有序的交通,随处可见友善的笑脸、听到亲切的问候,还可以优哉游哉地“逛吃”每一条街巷……我想,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人一定很幸福。

 

旅游,说到底,就是游客对一座城市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一座城市是否文明,游客最有发言权。
黄浦,商旅文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游客涌到黄浦,南京路与外滩往往是中外游客看上海的首站。游客对上海什么印象、什么感受,首先看黄浦。
对于旅游城市而言,留给游客最美的记忆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城市的文明形象。洁净的马路,有序的交通,亲切的笑脸,温暖的问候,如果一个游客在旅游地,出门可见这些……那么这个地方一定是一个和善、和谐的地方。

 

置身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外地游客很容易迷路。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南京路就有了文明指路志愿者队伍,都是周边街道社区的阿姨爷叔走上街头,义务为游客服务。沿街大楼商铺的来龙去脉,他们如数家珍;从十里洋场到新开街的外滩,他们都能娓娓道来,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今,这支文明指路志愿者队的成员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进来。人换了,精气神不变,不少游客见到他们都说,这是南京路上的一道风景。

 

来上海,有些游客还要看看上海的老石库门。百年老石库门是海派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徜徉在马当路,看石库门透出的厚重历史感,听坐在老房门口居民的聊天声,那份惬意的安详之感是粉饰不出来的。这也是游客可以感受到的一种城区文明,来自于居住在这里的人对生活的满足。

 

文明氛围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薪火相传。南京路、淮海路上百货店内的售货员,曾是上海对外的一个标志形象,这里诞生过许多全国优秀服务员,为顾客着想的服务精神从来没有在黄浦消失。今年黄浦区将进行标杆性服务员评比,并培养更多新消费时代下的优秀服务员。

 

新时代下,城区文明更要有新的体现。黄浦美食多,但管理难度也大。对事关百姓的食品安全,黄浦一直抓得紧。他们按照马路仔细梳理、认定,对违法违规经营、违章搭建、安全隐患的固定经营场所,一露出苗头就坚决取缔,从根源上切断可能危害市民食品安全的城市隐患; 对老百姓喜欢的弄堂美食,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善用社会力量进行扶持,让一批带着上海老味道的弄堂美食“复活”。


善育
营造适宜成长环境

 

黄浦区在孩子们中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活动。

何永新(市八初级中学学生):今年寒假,我和几个小伙伴人手一本“实践护照”,结伴开始了走访黄浦场馆之旅。我们会提前选择几个感兴趣的场馆,事先做好路线设计。遇到困难时,就询问路人、结合地图与网络寻找线索。经过几次的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辨认方向、看地图寻找路线、如何规划一条合理有趣的路线等技能,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而言,学校是学习知识的第一现场,但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远比传授知识复杂的过程,家庭、社会和城市文明的氛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
当何永新和小伙伴们经过多番尝试实践,踏上自己亲手设计的“外滩溯源”之旅时,当他们用脚去丈量、用手去触摸到外滩的历史与现状时,他收获的除了各方面知识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体验。而在这场成长当中,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历练舞台,学校与社会空间的交融联通,共同撑起了未成年人成长的一片天空。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清明祭英烈”、六一“学习争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非遗走进校园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感悟体验,修身养德。七色花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毛欣怡还记得一次参加非遗课,看剪纸大师李守白剪纸的情景,课堂从未有如此热烈的氛围。“老先生亲手教我们做剪纸,我才感觉原来传统的技艺离我们这么近。”

 

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要靠年轻一代人。而传承,光靠传道授业不能实现。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也让他们萌发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感。学知识、长技艺、修身立德、树立信仰,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就是成人成才的历程。而这个过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才能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一片自由飞翔的蓝天,在这个背后则是城区文明的支撑。

 

图片来源:黄浦区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