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中华文明探源➀|大禹婚姻真相:涂山会盟与文明国家雏形初现
分享至:
 (1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宁 2022-11-06 16:28
摘要:浅析禹娶于涂山。

禹娶于涂山,是著名的古史传说,反映了夏王朝诞生前夜非常重要的一场部族联姻,“涂山”也是传说中“禹会诸侯”的地方,这些都关乎文明形成与国家产生,很值得重视。

一、“南音之始”

禹是在治水过程中与涂山氏之女相遇的,《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了一个“南音之始”的传说: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功”字,有的版本写作“水”,“行水”就是治水,有的版本写作“窃”,属下句,“窃见”当指私下相见。“未之遇”的“遇”,高诱注训为“礼”,“未之遇”当指尚未举行婚礼。从这段记述来看,禹和涂山氏之女并不是马上就结为连理,而是因为“巡省南土”(当与治水有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分别,乃至于涂山女让侍女(原文的“妾”当指侍女)在涂山南坡(山之南为阳)等候着大禹,还作了一首盼望禹归来的歌,首句为“候人兮猗”,“兮”“猗”皆语气词,句意为“我等候着那个人啊”。此歌的曲调就是相对于中原来说的“南方音乐”的起源,《诗经》中《周南》《召南》两部分诗歌的曲调(《诗经》中的诗都是仪式乐歌的歌词,是有其曲调的)就是取自这种音乐。当然,一种地方音乐形式不可能是某个人独立创作完成的,而应是在当地人的生活中自然产生,在长期传唱演奏中逐渐成熟定型。对于《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大禹与涂山女之事是“南音”这种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最常表现的、可考最早的主题。此传说见诸文献记载较晚,但应有相当古远的渊源,它将一种周代仪式用乐的源头追溯到涂山氏那里,实际上揭示了礼乐制度在中国文明早期的标志性意义。

二、涂山在哪儿

“涂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争议,洪兴祖《楚辞补注》引苏鹗《演义》指出有四处:会稽(浙江绍兴)、渝州(今重庆)、濠州(今安徽凤阳、蚌埠、定远、明光一带)、宣州(今安徽宣城)当涂县。当涂县之所以名“当涂”,是因为东晋时淮滨当涂(今怀远县)之民流亡至江南而侨置的,当然应该排除。其他三说,会稽山在当时过于偏远,大禹涉足的可能性很小,更不要说将其作为联姻和盟会诸侯之所,渝州当然更偏远了。这样看来,合理的就只剩下濠州说,涂山应即今蚌埠市怀远县的当涂山。

除了有较多文献和相关传说支持,对涂山地理位置认定更有力的证据支撑,是禹会村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该遗址是淮河流域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年代距今4300年左右,面积达50万平方米,就在当涂山南麓。在该遗址发现了2500多平方米的人工堆筑台基,当是一个祭台,用灰、黄、白三种颜色的土堆垒夯筑而成,最上面由白土覆盖。祭台的南北中轴线上有近100平方米的烧祭面、柱洞、沟槽、方土台和一个长达50米的带柱洞的长方形土坑,台面西侧有近40米的祭祀坑,在祭台的西南方约100米处还有三个大型祭祀坑。经过考察,专家们认为禹会村遗址是一处大型祭祀遗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祭台中轴线向北正对着涂山。

距离禹会村遗址不远的南城孜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杨圩村东南部,也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周围有深4米、宽10–20米的环濠,西北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层,每层厚4厘米左右,同样由灰、黄、白三色土堆筑,最上层是白土。2013年12月4日,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了部分梯形城墙和城壕,以及大量房屋,证明这里有一座龙山时代古城。

禹会村和南城孜两个遗址足以证明,淮河北岸当涂山一带与邻近地区,龙山时期存在一个强大的部族且一直延续到文明时代,南城孜应属生活区,已有城池,而禹会村则是举行大型仪式之所,将其与典籍所载相对应,则这里生活的强大部族很可能就是涂山氏,而禹会村则是“涂山之会”的会址。考古遗存在时代、规模、性质等方面相符合的程度,是其他各地不能比拟的。

禹与涂山氏联姻,且在涂山召开部落大会,彰显了夏王朝与南方淮河流域的密切关联。这正与后来夏桀的归宿相呼应,《国语·鲁语上》言“桀奔南巢”,南巢的地理位置,传统上一般认为在安徽省巢湖市东北的居巢古城,近年有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应在今安徽省肥西县,尽管有争议,其在江淮之间应无问题。

三、大禹婚姻真相

对于禹娶于涂山,《楚辞·天问》用八句话记述,足见重要,这八句话的语意正说明禹和涂山氏女婚前已曾相遇相会,原文为:“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天问》多晦涩难懂之处,这几句也是,古来多有争议,但“通之于台桑”一句显然是指男女私会,闻一多先生《天问疏证》曰:“桑即桑中之类,男女私会之所也。”最后一句“而快鼂饱”, 闻先生说:“古谓性的行为曰食,性欲未满足时之生理状态曰饥,既满足后曰饱……上言‘通之于台桑’,下言‘快朝饱’,语意一贯,故文释饱为饱情。”凡此皆点明了禹与涂山女一开始就私会野合,后来才结为夫妇,这恰恰与当时较为原始的婚姻状况相符合。

《尚书·皋陶谟》载禹之言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后句的四个天干表示相连的四天,《水经注》引《吕氏春秋》佚文,说禹忙于治水事业,与涂山氏新婚仅仅一起生活了四天,即从辛日到甲日,就马上又赶往治理水患的前线,“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说明战国时期江淮一带仍有以这四个天干之日婚嫁(当然不是说夫妻新婚在一起只有四天,而是说婚礼必须逢这四个天干的日子才能举行,天干共十个,所以每十天有四天宜嫁娶,六天不宜)的习俗。

这场婚姻的直接结果就是启的诞生,《皋陶谟》在“予娶涂山,辛壬癸甲”后紧接着就说“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清代学者江声在《尚书集注音疏》中联系《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记载来看,认为“禹闻呱呱之声必当过门之时”。其实“三过家门”和娶于涂山应该是来源不同的两个传说,不可混为一谈。包括江声在内的古来注家之所以将“启呱呱而泣”以下三句与前两句分开诠释,主要是因为婚后四天生子实在匪夷所思。其实结合前文已述的禹与涂山女私会野合来看,则涂山女早已怀孕,临近产期才举行婚礼,就顺理成章了,婚前涂山氏让侍妾在涂山之阳等候大禹而不是自己等候,也正因有孕在身。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