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留声机】上海援藏医疗队今日返沪:“日喀则第二方舱病人少于100人了!”
分享至:
 (1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22-09-30 11:31
摘要:“刚来时,方舱天天爆满;几周之后,有了几百张空床位;今天,我们上海医疗队终于完成任务,启程返沪了。”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次援藏的经历和那一晚的月亮。”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一座由学校毛坯房改建的方舱医院里,苗海卫与同事坚守了近40个日夜。

今年8月,已经920天没有新冠疫情发生的西藏,遭受了新一轮疫情的袭击,20天感染人数超过8000人,防疫形势严峻。自8月12日起,来自上海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和疾控专家陆续抵藏。截至9月20日,共计571名医疗队员前往支援。

上海市金山区援藏医疗队(第二批)队长、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苗海卫是其中一员。近40天来,苗海卫和同事在日喀则第二方舱医院经历了从方舱爆满到病人大规模出院,也在青藏高原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中秋节”。今天,他和上海医疗队其他队员一起踏上了返沪的航班。

出发前,回顾近40天的酸甜苦辣,他有些激动,也有些感慨。“日喀则第二方舱的病人已经少于100人了!”他说。

以下是苗海卫的讲述:

坐诊时接到通知 立刻报名

援藏通知来得很突然。8月16日上午,我正在看门诊,接到了上级电话,说西藏疫情严峻,急招一支由上海各区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赴藏支援。

我没有思想准备,因为我们之前派出的都是援琼医疗队,大家当时的注意力都在海南疫情上,没想到西藏的疫情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20年春天武汉疫情暴发,选拔援鄂医生注重专业对口,我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没能入选,非常遗憾。今年春天的上海疫情,每位医护人员都全力以赴,虽然辛苦,但我也算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跟熟悉的同事一起并肩作战。我一直想去需要的地方支援,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

几乎没有犹豫,我就报了名,当时正在看病的门诊病人还坐在我对面,听说我要去援藏,他表示非常钦佩。

要说有什么牵挂,我唯一担心的是女儿功课没人辅导。她开学就上五年级了,现在正是加足马力的关键阶段。我妻子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我平时是辅导女儿学习的主力。但转念一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大不了还可以远程视频辅导嘛。

当天下午,我们进行了体检。我们能从紧张的时间安排中感觉到疫情形势的严峻。


苗海卫(中)和上海援藏医疗队的同事们。

一天收满病人 病历全靠手写

8月22日一早,我们在虹桥机场集结。金山区本轮派出了8名医护人员,我是队长。我们和其他各区共251名医护人员当天下午飞抵日喀则。

进藏后,高原反应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道难关,头痛、头胀、气喘、呕吐……我们第一天住宿的房间在5楼,酒店没有电梯,本来走两步就已经气喘吁吁了,爬楼梯更是加重了身体负担,但没有办法,只能硬扛。

我们负责接管日喀则第二方舱医院。当地的硬件条件有限,抗疫经验不足,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大到要规划好方舱的药品管理、行政运转、后勤保障,小到病人怎么吃饭、怎么洗澡、WiFi装在哪里、医护人员到驻地怎么走……刚到那几天,一个会接着一个会,大家常常工作到深夜。

经过几天的紧急筹备,8月25日,日喀则第二方舱医院开舱。我们接管了A病区,主体建筑是一座尚未投入使用的学校食堂,三层楼的毛坯房,每层能收治大约300个病人。在这里工作和在上海相比,与其说是不同,不如说是挑战。

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对很多省份来说已不再陌生,但对920天没有疫情的西藏来说,许多老百姓对疾病缺乏认知。最初,基层没有分流措施,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就往市里送,就造成病人数量庞大、轻重症混杂等问题。一时间吃饭、上厕所这些平时的小事,在方舱都成了大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磨合。


8月25日,日喀则第二方舱医院开舱。

院感防控是重中之重,保证医护人员不被感染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医护人员进出方舱、穿脱防护服是感染高发环节,我们就搭起简易板房充当临时的三区通道,并对当地的医护人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每天还专门派负责院感的老师守在那里,监督每个人穿脱防护服是否规范。另外,为了安全考虑,我们男同志住在一个部队的营区、女同志住在当地党校,和社会面都是完全隔离开的,力求从源头上把好关。

在方舱里,我们每层楼有300位病人,安排了3个医生、5个护士。别看这里都是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人,实际上每个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比如,由于硬件条件有限,一开始连电子病历都没有。像体温监测,以前用扫描枪一扫病人的腕带就能实现电子化录入,现在要靠人工一一记录,病人入院、出院、病史等也要手写,工作量就会翻倍。

高原反应加上严密的防护装备,我们的血氧饱和度只能维持在85%左右。之前来援藏的同志开玩笑告诉我们,在西藏工作千万不要讲“工作有三点”“要注意三点”等,因为缺氧会导致大脑反应迟缓,可能刚刚讲到第二点就已经不记得自己讲过什么、要讲什么了。

方舱里的中秋节

我们在日喀则第二方舱医院A病区工作一段时间后,B病区也由我们上海医疗队接管,收治病人总数达到了1800余人。但工作的难度相比几个星期前刚到的时候,已经小多了。

首先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国家相关部委和西藏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比如病房里的吸氧设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心电图机、除颤仪,电子化病历等都配备齐整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工作的压力。

我们也逐渐摸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科学、健全的转诊制度。病人进来,我们当天晚上会进行一次专家组的初筛,第二天一早查房时还会进行二筛,让一些有基础疾病的、症状较重的、突然出现急症的病人尽快转诊。还有一些病人本身就不适合留在方舱,比如我们收治的最小患者,是一个刚刚出生15天的新生儿,也要尽快转走,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证所有病人的安全。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地那些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即便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并不相通,他们对我们医护人员的配合度还是非常高的。我记得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明明自己已经治愈、达到出院标准了,还主动留在方舱当志愿者,帮助我们和藏族同胞沟通,让我非常感动。


当地藏民志愿者和上海援藏医疗队队员合影。

9月10日,中秋节遇上教师节,我们为方舱的孩子们开了一节和“双节”有关的科普课程,带着他们做手工、画月饼,他们很开心。我们在驻地的同志也举行了一场联欢会。日喀则那天的月亮很亮很圆,周围有很多云,真是彩云追月,令人难忘。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次的援藏抗疫经历和那一晚的月亮。


中秋节月光下的方舱医院。

经过所有人持续几周的共同努力,西藏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刚来时,方舱天天爆满;几周之后,有了几百张空床位;今天,我们上海医疗队终于完成任务,启程返沪了。目前,日喀则第二方舱的在舱病人也已经少于100人了!后续将由留驻当地的援藏干部继续接管。对于明天,我们始终充满希望,相信真正清零的那一天不久之后就会到来。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