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书画家如何诠释“书画同源”?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7-05-12 12:59
摘要: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画本一律。

“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以画竹为例,注解“以书入画”。一直以来,“书画同源”便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其含义不仅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也指两者的笔墨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5月10日至20日,由上海书画院主办的第二届“书画同源”——书画作品联展亮相上海书画艺术馆,薛邃、王克文、刘兆麟、张渊、丁一鸣等老中青画师每人“一书一画”,以现代书画家的审美情趣诠释对“书画同源”的理解,展出作品共计300余幅。

“一书一画”是展览的一大特色

展厅里,书画作品借鉴传统立轴的形式,书法在上,画作在下,以斗方镜片方式装裱,花鸟、山水、人物,各有意趣。书与画,同质而异体,都是创作者泼墨挥毫的笔尖故事。 “诗书画用的都是同一支笔,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文字的起源是图画,象形文字里的山、月,都是一幅画的形象;可以说,书法虽然是文字,但蕴藏着某种节奏感,节奏感里是作者的情绪,书像画一样,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绘画最初以线条为主,然后才慢慢发展出墨块、颜色等,因此画离不开书、书离不开画。”上海书画院画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兼职教授张弛说。她的山水画,描绘了西藏高原的秋日风光,叶子黄了,云霭环绕在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清澈的溪流自山谷间流淌而出。画作之上,以楷体写就的杜甫《秦川杂诗》别有一番滋味。“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去了西藏,感觉高原离天很近,并且山外有山,加上我去的山谷间刚好有一座小古堡,所以读到这首诗感觉在某些方面很契合。”张弛希望,书画一同展出,能“做加法”,以书法作品来补充诠释绘画的意境。在她看来,“一书一画”的展出要求,对创作者也是一种促进。“画画的人不一定很注重书法,觉得书画是两回事。书画同展,其实也有助于提高画家在书法、线条方面的运用。”

观展者在绘画作品前驻足

书画笔墨体现的是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篆刻家裘国强性喜梅兰竹菊,为了此次书画展,特意重新拿起画笔,以山石配梅花,寥寥数笔,将梅花的苍劲老辣展现地淋漓尽致。“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烹茶”,一幅篆书对联与梅花、山石的简单、雅致相呼应,其所反映的闲适情趣是作者对“书画同源”的最佳注解。“其实,书画印,还是画最开心。章太小,画的表现手法比较多,用笔、颜色、水墨形式丰富。”裘国强说。画家沈虎选择以芹菜入画,他的书法作品则是大大的“造像”二字。“芹菜者,能调味,可佐食,复可医小疾。在我看来,画到最后,其实都可归结为‘造像’二字。”沈虎认为,绘画和书法是相呼应的,书法不提高的话,最终会制约绘画的发展。

 

“一书一画,画的造型艺术、布局构成,都有书法的影子;而用绘画的语言参与到书法中,也会别具风味。书法同源理论发展至今,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书画同源无疑是发展方向之一。”上海书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李国传说,“此次画展的目的,在于以现在的眼光重新诠释书法与绘画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海派书画家对书画关系的理解。”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题图:书画家张弛描绘了西藏高原的秋日风光。 图片来源:上海书画院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