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问答 > 文章详情
上海寸土寸金的淮海路上,14元就能吃饱的小店为什么火了90年?
分享至:
 (1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2-08-22 09:28
摘要:高大上的街区能不能有烟火气?

它大概是上海最小的米其林上榜餐厅:前堂加后厨总共才40平方米。前堂只有11组座位,如果客人魁梧些,大概只坐得下22人;即便身材苗条的客人挤挤,最多也就容纳40人。

它也可能是上海人均消费最接地气的米其林餐厅:大众点评上的人均消费是27元,而菜单上,一份招牌主食的价格是14元。

它还是一家上海老店: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已有近90年历史,虽几经转手,也换过招牌,却始终没有搬家,保留了诞生初期的磨石子水门汀地面,也保留了最初的特色餐点,无声地宣告着自己的历史。

它就是雁荡路近淮海中路上的味香斋,是周边居民、白领最常光顾的餐厅之一,也是年轻人热衷“打卡”“拔草”的目的地——店虽小,却连续两年入选米其林。

一段时间来,“高大上的街区能不能有烟火气”“小店会不会被拆掉”等问题很受关注。近距离观察味香斋的运营,或许能回答它们。


品种不多,匠心不少

味香斋很小,提供的菜品也不丰富:价目表上总共才14个选择,其中还包括“加麻酱”这样的非菜品。但每一种都有特点。


“麻酱并不是纯芝麻酱,而是与花生酱混合的结果,兼具芝麻和花生的香醇。两者有严格的比例,得用油调开,插入一根竹筷子不倒,说明厚度正好。”说起每种菜的讲究,现任“掌柜”谢燏头头是道:一大锅小牛汤里得放50斤牛腱,至少熬上三四个小时,调味只有咖喱和盐;做焖蹄时,用盐擦遍蹄髈,氽水后拆骨,继而用绳子捆紧,放在秘制的卤汁里焖烧,自然冷却后切片;辣酱里不只有酱,而是用带骨小排入酱,如此一来,酱里添了肉香,排骨肉不柴又入味……哪怕是最普通的光面,也有讲究:如果客人点的是招牌拌面,那么舀出来时,除了淋上麻酱,还得添点焖蹄卤,这样不易糊面,还添鲜美。

对于招牌麻酱面,老吃客还有一个诀窍,也是店里的师傅们愿意和新客人分享的:“麻酱比较浓稠,有人就是喜欢‘糊一嘴’;可如果觉得太稠,可以兑一点小牛汤到面里,刚刚好。”

谢燏说这些细节时滔滔不绝,让人觉得她是小店的“老人”。殊不知,她是去年才加入的“职业经理人”。在餐饮业工作多年,此前也管理过大规模的餐厅,可她一来味香斋就被吸引住了:“大店的运行比较程式化,但小店有故事,人情味更浓。”

在她看来,小店几十年如一日受到市场认可,与代代相传的匠心不无关系。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师傅们都是她眼里的“宝贝”,不仅浇头汤汁美味,下面的门道也令人叹为观止。有些客人点完单后,特别关照要“硬面”“烂面”或“烂烂面”。师傅们不嫌麻烦,反而开心,“那么讲究的消费者不多了,遇到了特别亲切!”这正是他们展示手艺的机会——一团面下锅,拨弄几下是“硬面”,再拨弄几下是“烂面”,唯有老师傅才能成竹在胸。

前不久,上海有家大学生开的生面摊火了,据说每种面的配方和轧制过程都很有讲究。看到报道,味香斋的师傅们一点不意外,“这和我们做的面条是一样的呀,一分一毫不能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汤面的面条和拌面的面条粗细不一样,前者细,后者粗。”

要烟火气,也要微更新

在高大上的淮海中路经营,小店也不是没有压力:烟火气虽然诱人,但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周边商户完善的消费环境,对小店都是挑战。好在在经营成本上,味香斋是幸运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从一家个体小店变成了国有小店,所有方淮海集团愿意在寸土寸金的淮海路上开设这样一家平价小店,而不是引入客单价更高的业态。

但另一方面,小店也得微更新,以适应市场。

很多人不知道,味香斋在诞生之初,是一家颇具混搭味道的小店:同时销售咖啡、面点,现在店里的卡座就是90年前咖啡馆的痕迹。经营一段时间后,小店发现周边的消费者更偏爱面点。慢慢地,咖啡退出了菜单,面条变成了主打;再后来,形成了麻酱面、小牛汤、焖蹄、辣肉辣酱、炸猪排等招牌餐品。麻酱面是北京味道,小牛汤是河南风味,焖肉是苏锡特色,辣肉辣酱和炸猪排又是上海人的家常菜……菜单虽然简单,但每种都有特色,特别能体现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

找到了特色和定位,小店仍在变。之前,有消费者评价说小店味道好,但条件太简陋了。开了几十年的老店,硬件条件自然不能和新餐厅比,如果大肆装修,成本不低,还容易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小店为此精打细算,今年进行了翻新,但只更换了桌椅、护墙板,加了新空调和复古电扇,颜色和风格与依旧平整的磨石子水门汀一致。花的钱不多,工程量不大,环境却大为改善,而招牌菜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在“不变”与“变”中找到平衡点,是小店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店里除了谢燏这个“新人”,大部分员工已经工作了几十年,就连收银阿姨也从满头青丝的小姑娘做到两鬓斑白。收银阿姨退休前,把收银的窍门传给了“徒弟”:“店小客人多,手脚要麻利,报账要清晰。”同样的,烧浇头、下面条的师傅们,也早早培养自己的徒弟,为的是传统不能变。

与此同时,点评网站上的消费者意见和建议、社交平台的“打卡笔记”等,又成为小店学习的内容、“变”的基础。谢燏说:“我们要知道年轻的消费者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既保留原始的味道,也顺势而变,吸引新的消费者。”

栏目主编:毛锦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