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党建智库|如何建设并优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朝丹 2022-08-22 06:32
摘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并优化其路径,是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基于此,高校在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应以党组织为统领,结合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校内各方主体之间的协作和校外区域党建联建的模式,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优化路径,进一步提升教育平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一、深化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共同培育熔铸的一体性;二是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观;四是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

二、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并优化其路径

1、加强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主动召集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实现党的全过程领导,确保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检查。总之,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各部门各学院履职尽责、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工作格局。

2、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建设。依托党校、党支部和党小组等组织,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理论层面,选取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文章,结合高校专业特色,以中华文化认同为着力点,一方面使学生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准确认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准确认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在实践层面,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指导原则,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在各族人民的合作支持下,传承创新发展的历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3、注重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推进。首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4+1”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章节,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认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认识;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建设历史,使各民族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弘扬中国精神、学习法治思想等内容,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结合国际政治形势格局,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深入挖掘其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力度、深度与广度。

4、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理论社团。通过青马工程和大学理论社团,一方面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各民族大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了解与认知,引导其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学生进入社团组织,创造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挖掘各自民族元素,设计组织特色活动,引导社团成员认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特色文化,努力成为优秀民族文化传播者。

5、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浸润。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氛围,积极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软环境,使各族师生在校园文化细微之处不断浸润、熏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之举。比如,挖掘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重大节日、重大传统风俗仪式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通过节日活动、典礼仪式、文化习俗等形式,让各民族大学生在历史的时空与文明的积淀中强化对中华民族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

此外,可以借力区域党建联建模式:通过构建红色教育资源(红色实践基地、红色网络资源等)、党员社区活动等区域化党建联建模式,延伸教育课堂,拓展教育视野,增强教育实效,实现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形式上,可通过“情景式党课”、“现场互动体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访谈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组合模式,使各民族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华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历经艰辛革命和建设征程才有了今天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局面,从而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