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上海旧区改造三十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样本、缩影与宝贵经验
分享至:
 (6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万勇 2022-08-15 06:31
摘要:上海旧改历程,写下了上海城市现代化和旧城换新颜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层面如此,作为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城市,体现得尤为具体。一方面,城市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旧区改造,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城市的复兴,而城市复兴最精要、最艰巨的部分,在旧城。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今年将历史性解决”。随后的6月30日、7月24日,上海成片旧改任务最重的两个区——虹口区与黄浦区——相继宣告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从1992年第六次党代会启动实施“365危棚简屋改造”开始,至今年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共三十年历程,如今终于全面完成成片旧里改造这一使命,写下了上海城市现代化和旧城换新颜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循序渐进的现代化进程

三十年间,针对旧区改造这一最大、最紧迫的民生议题,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广大市民群众坚决拥护、积极响应,各级党员干部开拓创新、辛勤耕耘,以靠前指挥的决策领导,系统完备的政策创新,协同联动的组织推进,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使旧区改造获得三十年如一日的节节推进。

从改造方式和改造对象而言,上海三十年旧改经历了循序渐进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以“拆旧建新”为主要方式的危棚简屋改造。1992年,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的目标。至2000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结合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市政建设,全面实现危棚简屋改造预定目标,卢湾“斜三”地块、成都路高架工程、黄浦71街坊、闸北“不夜城”、普陀“两湾一村”、虹口唐山里等一大批重点、难点项目得以实施,共受益居民约68万户。

第二阶段以“拆改留并举”为主要方式的成片二级旧里改造。2000年底,上海重点针对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进行改造,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市民参与、有偿改善”原则,实行以货币安置为主的改造政策和“拆改留并举”的改造方式。“十五”期间,通过优惠政策的激励和配套措施的支持,推进了以世博园区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众多旧改项目。“十一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土地储备”原则,重点推进了闸北北广场、黄浦董家渡、普陀建民村、虹口虹镇老街、杨浦平凉西块等“五大基地”。“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前期,适应从“拆迁”到“征收”的政策变化,继续实施市、区联手改造,同步推进遗留毛地处置。通过十余年努力,共受益居民近80万户。

第三阶段以“留改拆并举”为主要方式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其间,上海既加大力度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又抓紧推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抓手,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集中推进了黄浦宝兴里和乔家路地区,虹口山寿里和提篮桥地区,以及杨浦滨江和静安洪南山宅等一大批旧改基地,共受益居民约15.4万户。

有目共睹的现代化成效

三十年前,上海人居状况极为困难。中心城区居住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仅6.6平方米,更有数十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仅31%。一些成片棚户简屋区域,环境脏乱,配套设施匮乏,违法搭建频繁,安全隐患严重,社会矛盾突出。棚户简屋住房的结构简单,多为毛竹屋架,屋顶铺油毛毡、草席、稻草。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屋面竹条上铺石棉瓦或弧形瓦片,墙壁是竹篱或泥巴,墙外糊黄泥、石灰,屋内泥土地面。没有像样的医院、浴室、道路等基础设施,公交无法进入,水、电、煤气、通信不配套,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即便在5年前,中心城区仍然有近18万户家庭还在使用手拎马桶。

三十年后,市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通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终于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工作,初步实现旧城区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心城区共计约165万户家庭、500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住房成套率至今已逼近10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稳步提高至2021年的37.4平方米,市民住上整洁的成套住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同时,通过旧改,上海全面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建设了大量的住房和公共绿地、道路广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得以提升;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物理空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释放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城市形象得到改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空间品质得以提升,土地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城市现代化意味着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适于人居的城市环境,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上海通过三十年旧改,大多数旧区初步实现了这样的现代化目标。500万居民乔迁新居,相当于营造了两座特大城市(5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一座是历久弥新的旧城区,一座是焕然一新的新城区。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上海通过旧改实现的城市现代化正好符合这一特征。无论是民生工程的社会属性,还是受益居民的总体规模,抑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程度,上海三十年旧改都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城市民生工程的重要典范和世界人居发展史上的重大进程,是中国改革开放折射于城市旧区发展的缩影。

弥足珍贵的现代化经验

通过三十年努力,上海旧区改造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其中,尤有三条经验弥足珍贵:

其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1992年第六次党代会拉开大规模危棚简屋改造序幕起,至今年第十二次党代会宣布成片旧里改造即将完成,上海历次党代会都将旧区改造作为解决民生难题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三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近五年来,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上海旧区改造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市委强调“旧区改造绝不犹豫懈怠”,还把旧区改造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探索形成指导全市旧改的目标、原则和路径,倒排时间,谋定而动。在具体行动中,党建联建贯穿始终,强化市、区、街道、居民区党组织在旧改工作中的“四级联动”,逐级明确党建工作任务,市里制定政策,区委履行第一责任,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居民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并以此为“动力主轴”,建立“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组织架构,加大对各类组织力量的统筹整合,实现指挥有力、功能互补、协同推进。

其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旧区改造就是让人拥有现代生活方式、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基本路径。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旧改作为事关百姓福祉和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打消居民关于旧改征收的疑虑,不断完善“阳光征收”制度;为保障最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在补偿安置“数砖头”基础上加以“套型保底”;为充分尊重居民意见,以“两轮征询”形式建立全过程民主……各级党委、政府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急市民之所急,自我加压,不断提高目标任务,旧改工作周期大大压缩。即便在疫情期间,有关工作也不断不乱,有序推进,从而为尽快收官成片旧改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的旧改征询,启动当天的居民签约率就经常超过99.5%,有的甚至达到100%。这说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旧改工作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拥护。

其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旧区改造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系统工程,考验执政能力与治理能力。三十年里,上海围绕旧改开展了一系列制度、政策与模式创新,可谓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原卢湾区“斜三”地块以毛地批租形式开展旧区改造,解决了一直困扰旧区改造的资金难题,开启了大规模危棚简屋改造的先河。后在“土地储备、净地出让”条件下,又积极探索了市区联手土地储备、政企合作平台推动、遗留毛地出让地块处置等多种政策与机制,并创造性地以预供地形式解决资金困难。在历史建筑保留保护要求下,探索带建筑物、带方案出让和场所联动等机制,实施综合平衡、区域平衡、动态平衡。为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探索了新天地的“整旧如旧”、外滩源的“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承兴里的“抽户”式综合改造、田子坊的“软改造”等创新模式。另外还在关键的近五年,通过成立旧改专班、城市更新中心、更新平台公司和城市更新基金,加强组织与统筹;创建了行政司法沟通协商平台、协商推进国企签约平台等工作协同机制;探索了“群众工作十法”等一系列群众工作制度,使旧改得到全力保障与支撑。

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去三十年,上海旧区更新改造写下了辉煌篇章,积累了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旧城区现代化治理之路。而下一个三十年,即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左右时间内,如何契合甚至引领国家发展节拍,在2035年前基本实现广大城区特别是旧城区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堪称“卓越全球城市”的现代化,这是正值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上海第十二次党代会刚刚召开、上海三十年旧改任务基本完成、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之际,上海旧区更新改造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打造现代、宜居、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市旧改主管部门随后表示,“将打响‘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零星旧改。到去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剩余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43万平方米、1.5万户。相对于成片改造,零星旧改的难度更大,资金平衡更为困难,政策实施难度大,居民普遍希望通过征收方式实施改造,原地旧住房综合改造的意愿不强;二是旧住房成套改造。预计采取包括征收、拆除重建、抽户或其他综合改建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将实现户内成套的居住目标,即每户都有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和卧室,满足基本居住生活要求和适度改善要求;三是城中村改造。散落在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外来人口众多,流动性大,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煤卫公用。由于环境消杀工作难以彻底解决,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灾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本已十分强烈,疫情出现后则更为迫切。城郊接合部也需要改善城市面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另外,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大量的具有保留保护要求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街坊,有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倡导城市更新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城市更新条例基础上,不断深化政策、创新机制、探索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基于上海三十年旧区改造的历程、成效、经验,以及新时期重点工作的主要特征,宜站高看远,精心编制“两旧一村”改造专项规划,有力、有节、有序推进;宜“瞻前顾后”,审慎制定下一步旧改政策,统筹兼顾好各方利益;宜探讨将过去在成片改造中的一些做法进行评估后,有选择地转化为“两旧一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的政策、机制和模式,既包括“两次征询”、党建引领等好的旧改制度,也包括一些实施效果比较好的政策设计,还有一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的更新改造模式,以继续演绎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实践样本。在此基础上,还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将好的理念和做法发扬光大,争取走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新道路,谱写上海下一个三十年的崭新篇章。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