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熟知鹿晗,我看见的世界就更大?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15-05-31 10:05
摘要:时至今日,“数据”和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往往不一样:对一部分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在另一个群体中已经是大明星;身边人一致认为的口碑很烂的电影,却爆出一个完全出乎预料的票房(不探讨造假);听都没听过的品牌,在特定的渠道中创造出销售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段子手的出现,公众又将视线投向微博。问题是像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觉得微博已经淡出,它的市场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了。而“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1.98亿,净增2200万元,同比增幅高达38%。

 

时至今日,“数据”和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往往不一样:对一部分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在另一个群体中已经是大明星;身边人一致认为的口碑很烂的电影,却爆出一个完全出乎预料的票房(不探讨造假);听都没听过的品牌,在特定的渠道中创造出销售奇迹……

 

互联网数据告诉我们的中国,也是中国发展的现状:就在身边,却有巨大隔膜。”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

 

新阶层的新偶像

 

“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它的出现其实不是促成全民的互动,而是小圈子的互动。在特定的群落里,大家竖起‘围墙’,排斥‘异己’,使得每一个小圈子形成一个‘我们看到的世界’,并出现一个幻觉:这就是整个世界。但实际上,是一个个‘井底之蛙’。”郑磊说。

 

2014年8月19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和微博共同宣布,鹿晗的单条微博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的称号。

 

这条微博发在2012年,鹿晗转发曼联球迷俱乐部微博,而他的粉丝在七夕情人节发起为偶像送1314万封微博情书的活动,结果该微博单条评论量超过1320万条。

 

即使时间指向2014年的10月,鹿晗这个名字对现实中的大部分人而言依旧陌生,等到传出他有可能要上当年的春晚,很多人也还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一切的原因在“数据”——

 

除了鹿晗在微博上受到的热捧,百度在对2014年“男星品牌数字资产”进行的大数据计算中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根据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内容量、关注度、参与度三个指标,“鹿晗”这个名字在2014年从数以千计的明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

 

今年 《智族GQ》 春夏号封面做了一期鹿晗,在公布杂志在线预售地址后的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内,限量的7000多本杂志售空。GQ副主编张伟还透露,7000本预售被粉丝消化掉后,还有人给他的个人微博留言,希望加印后能“开后门”给留一点。

 

这样的“新偶像”并非个案,TFBOYS,这个中国内地最红火的偶像组合之一,由三名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男孩组成。或许很多人表示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们却已经在微博、视频网站、贴吧、QQ群等平台上集结了大批粉丝。

 

专业社交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商云相科技的董事长、《社会化生存》 作者丁正洪说,围绕TFBOYS,甚至还形成了一股无组织的有组织力量,比如因为他们处在上学阶段,有个群体希望他们学习、事业两不误,至今已经做了19期的复习方案去帮助他们参加考试。而这个群体中的人,甚至包括了很多特级教师。

 

“TFBOYS出道早期的粉丝厚度是许多明星无法比拟的。”他们诞生于互联网,他们的粉丝主要活动在互联网平台上,他们的影响力实现质的飞跃也依靠的是互联网力量。“这一拨明星的造星路径,与以往的大众偶像明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社交文化的产物,赢得特定人群的喜欢,代表圈层消费的兴起。”丁正洪说。

 

海量信息形成鸿沟

 

“通过数据,可以了解到人们感知上的巨大鸿沟。”郑磊说。

 

在复旦大学近期组织的一次有关大数据讨论的沙龙上,有人问微博还能活几年?郑磊的回答是,微博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用户的使用频率在大幅下降,但二三线城市的微博量是有增加的。

 

为什么?在上海,小群体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全面、丰富、有层次的世界,于是觉得微博就没有太大必要了;但二三线城市目前还没有优质的朋友圈、没有优质内容,所以会去用微博。

 

“因为开放性的不同,微博和微信其实一直拥有的是不同市场。”微博此前的大红大紫,主要是建立在“促成社会合力,形成公众舆论”的基础之上。作为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媒体产品,微博给了每个用户从未有过的发表个人观点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权利。遇到重大事件与舆论热点,用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微博;微博也因此奠定了不可取代的第一公众社交平台地位。

 

“对于机构而言,他们不会舍弃这个发声工具;对于个人而言,微博日益成为一个阅读的平台。”也就是说,即使在大城市,不上微博发文章了,但大家还是会去扫一眼微博里在谈论的话题,只是不去发言了,而是看说些什么。

 

郑磊打了一个比方,微博相当于人民广场,而微信类似于私人客厅。他强调,人和人是会有小群体的,微信更加加剧这个倾向,“因为朋友群是封闭的,在小城市的时候,这种封闭会让他们接触不到外部的信息,他需要加入微博,超越他身边的小群体,看到外面的世界”。

 

丁正洪也觉得,“微博的开放性,可以推动跨群落的信息的传播和社交;微信朋友圈很火,但因加剧内部认同而推动排除异己”。而因为微信发展迅猛,腾讯微博不断弱化,“二三线城市的微博其实早期是通过QQ导入的,这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之后腾讯逐步弱化了微博,使得已经看过世界的人不断转移到新浪微博去继续看世界。”所以今年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1.98亿,净增2200万,同比增幅高达38%,其中移动端月活跃用户同比大增57%。

 

“数据”里的世界

 

美国社交媒体最初是想促成全人类的互动,但事实上,促成的是对已有群体的一种巩固。”郑磊分析,以现在广泛的微信为例,当大家进入一个微信主题群,恰恰都是因为某个共有的元素而进入的。“也就是说,这个群从本质上是在召集、吸引同一种人,这些人发出同一种声音,久而久之会日益有相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和别人无关。”

 

按照郑磊的研究,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但这么大的人群,随着社交媒体日益介入的过程,反而是大家“群聚”之后听不到或者说不用听不同观点了。

 

“以人的观点形成群落后,一定程度上是使人变得更加极端,社会更加‘撕裂’。”而且,这种“撕裂”,存在于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

 

对于社交媒体“撕裂”人群的观点,丁正洪从来没有不解。他2009年开始做微博,2013年进入云相科技这家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做挖掘分析的互联网公司。“在对社交平台数据的抓取、处理、分析之后,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讲述这么一个事实:数据可以告诉你一个正在发生着但你却无法感知的世界。”在丁正洪看来,现在的互联网,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因为彼此关注的人不一样,信息源就不一样。

 

一个有别于我们认知的事实是,信息越多,我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处理就变得越不平等。那么,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我个人对科幻感兴趣,酷爱《三体》,把微博看作银河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去中心论的存在。因为你在太阳系,你就会把太阳系当作银河系的中心,实际上是相对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基于各个平台的数据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这就好比拿到‘面粉’后,转换加工成用户喜闻乐见的‘包子’。比如,基于对数据做属地化的管理、分析,可以感知到一个城市在被谈论的部分,就像实时脉搏一样。”以上海为例,将“南京路”、“东方明珠”、“魔都”等特征词加入到词库中,只要在各个平台涉及,就可以实时监控到,这是一张巨大的协同价值网。在这样的情况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政策推广的情况、企业完善广告投放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它去量化。

 

丁正洪直言,“互联网+”的基础是数据,所以阿里会是一个更为权威的平台,因为他们有交易数据,那么马云可以在第一时间预判未来经济的走向。

 

数据改变商业

 

看到数据可以呈现出一个直观的现实,政府、企业以及一些机构都试图更好地去理解和运用它。

 

丁正洪说,云相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与各地政府达成合作,去做属地化的数据管理分析。“分析评估某项服务是得到表扬的,抑或是备受质疑的,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去跟进处理。”比如在银川,有500多个行政单位同时开通微博形成矩阵,当地群众任何一个问题提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对接。

 

“数据”应用到企业,那就是用户行为的分析。“而今差不多每一部电影在上映之前都会通过微博做营销,因为这样做的宣传成本是最低的,而且因为受众广泛,非常有效。”某影业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陈洪伟透露。据了解,微博已经成为电影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在《2014电影营销白皮书》中,详细讲述了电影从立项到上映的不同阶段,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要在微博上完成预热、宣传互动、售票、点评等营销活动。

 

“那些看似随意的微博宣传,都是精心包装的营销流程中的一环,哪个阶段介绍演员,哪个阶段主创人员发些什么声音……韩寒的《后会无期》和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屡屡被提及的营销案例。”

 

服装行业资深人士MARINA在渠道拓展中也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品牌的衣服,在实体店、网店的畅销款完全不一样;还有很多的品牌,在大城市的投入是为了树标杆,真正实现销售则是在二、三线城市。“随着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三个消费高峰,消费结构也因80后、90后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历史性的改变。”

 

处于19岁—29岁之间的消费者,覆盖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年轻一族,其消费能力旺盛,区别于前几代人,他们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网络生活”,与之相匹配的则是新的群体特征和消费方式。“80后、90后”消费群体往往蔑视传统、藐视权威:他们是现实主义的一代,对他们而言,靠简单的传统文化崇拜来打动他们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他们拒绝被标签化:不愿意被代表,他们觉得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很多的选择,包括消费选择,就是基于“我是否喜欢”。

 

MARINA举例,年轻人熟知的不少“淘品牌”(编者注:在淘宝上成长起来的名牌),其实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品牌,而是类似于街边小店零散的货,找出了相同点后在淘宝渠道上去售卖,比如定位“价格百元但比较潮”的款式,在网络上大卖,与此同时,习惯实体购物的人对这类品牌视若无物。

 

“中国太大了,这就使得只要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或者引导了一部分人的诉求,一个产品就可以在特定渠道内成为品牌,人们在看待、选择品牌时彼此之间有巨大的认识差异,这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这么明显。”

 

此外,MARINA补充,粉丝经济后,人们追捧的甚至不是一个品牌,而可以是基于实际的人或物的喜好。“比如老罗搞个锤子手机,去选择的人不是基于品牌的选择,而是对于人格认同后的一种选择。”归结到本质上,这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选择标准、审美价值不再单一,所以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大家的喜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风格的产品在哪里都不好卖。

 

防止大数据出大错误

 

大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自己未曾发现的世界。2012年《纽约时报》曾经报道了一个如何从顾客身上搜集到大量数据并熟练地加以分析的典型案例。最常被引用的一个便是:一名男子怒气冲冲地来到自己家附近的一家target连锁店,向店长投诉该公司最近给他十几岁的女儿邮寄婴儿服装和孕妇服装的优惠券。店长大方地向他道歉,可不久之后店长又接到这名男子的电话,告知那个少女确实怀孕了。原来,在她父亲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target通过分析她购买无味湿巾纸和补镁药品的记录就猜到了。

 

大数据的鼓吹者们进而提出了四个令人兴奋的论断:1,数据分析可以生成惊人准确的结果;2,因为每一个数据点可以被捕捉到,所以可以彻底淘汰过去那种抽样统计的方法;3,不用再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之间有统计相关性就行了;4,不再需要科学的或者统计的模型,“理论”被终结了。

 

《连线》杂志曾在一篇文章里豪情万丈地写道:“数据已经大到可以自己说出结论了。”

 

但已有剑桥大学公共风险认知课的教授WINTON批评这四条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在他看来,大数据中有大量小数据的问题值得关注。正如上述案例中少女,如果她是搜索“无味湿巾纸和补镁药品”,“数据”也会得出“怀孕”的相关结论。

 

所以,大数据已经到来,但它并没有带来新的真理,不满足于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不盲目地信任大数据,是目前西方学界所秉持的态度。

 

(本文摘自今日《解放日报》。原题为“看不见的世界——从‘微博在三线’开始追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