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我国调整进口非冷链物品疫情防控政策,专家就“物传人”等问题释疑 |新科普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2-07-13 19:00
摘要:一些网民问: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不会“物传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昨天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按照分级分类原则,要求各地对部分进口非冷链物品不再实施预防性消毒。

这份文件引起了社会关注,一些网民问:它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不会“物传人”?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消毒是否“多此一举”?就这些公众疑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消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田靓。

新冠核酸检测为何被取消?

“这项新政策并不意味着我国疫情防控的手势放松了,而是更科学精准了。”田靓分析说,《通知》指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基于这一结论,《通知》提出,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截屏

《通知》将进口非冷链物品的被污染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2个等级。符合以下任意条件之一的,判定为低风险: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所有大宗散装货物,包括煤炭、矿石、化工原料、粮食、饲料、牧草、原木等进口非冷链物品;装载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车、汽车自离开启运口岸起超过24小时的进口非冷链物品;装卸时不与装卸人员接触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已实施预防性消毒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不属于以上任一情形的,或无法判定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按照“从严”原则,判定为高风险。

《通知》规定,无论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各地不再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此,田靓解释说,核酸检测的结果不是有没有活病毒,而是有没有病毒片段。也就是说,如果死病毒附着在物品表面,核酸检测也会呈阳性。由此可见,核酸检测阳性说明相关物品曾被新冠病毒污染,但并不说明这些物品具有传染性。“对于进口非冷链物品是否具有传染性这个问题,核酸检测意义不大,所以被取消了。”

快递、公共场所消毒仍有必要

在预防性消毒方面,《通知》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对判定为高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要求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规定的分工和流程实施预防性消毒;对不适宜预防性消毒的高风险进口非冷链物品——危险化学品、活动物、饲料、饲料添加剂、水果、蔬菜、精密仪器等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物品,不实施预防性消毒,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视情以适当方式进行处置;对判定为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不再实施预防性消毒。

这一政策调整,是否意味着老百姓没必要对快递物品进行消毒?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也是没有必要的?田靓表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物传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概率很低。有研究报道,约为空气传播概率的1/1000。因此在查收快递等外来物品时,市民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并进行无接触式交接,以避免被阳性快递员感染。对物品外包装进行消毒,可以进一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市民在收取快递时要戴好口罩,尽量在户外去除快递外包装,还要做好手卫生。

谈及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消毒工作,田靓也指出,这仍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和高频接触的物品,并不能保证那些地方不存在活病毒。这与《通知》上引用的最新研究结果是吻合的:“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因此,根据国家和本市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

田靓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要继续做到“三件套”和“五还要”,即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